最近,一位海归在接受一本时尚杂志采访时说,现在,什么是中式的时代形象?确实很难说,我们不穿唐装,平时也几乎不用毛笔写字,可能在日常生活里,中餐是唯一与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地方。从日常形式到深层文化心灵,能够代表中式文化的东西越来越少。
话说得狠了点,我们还说中国话,读中国书,写中国字呢。他只是着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应该保持更多中国元素,如果总是吃洋快餐,住西式装修风格的屋子,用日韩或欧美的化妆品,穿国外品牌的衣服,一眼望去,除了剩下东方人的长相,中国人的特征在哪里呢。
想单说说他提到的“中餐是唯一与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地方”。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里,洋快餐已经占了不小的比重。要保持中餐传统,光是少吃西餐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多少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灿烂,文献也是浩如烟海。如有兴趣系统了解历史沿革,可以查找相关研究书籍《中国饮食文化史》。如想查找油盐酱醋、米面肉蛋的前世今生,可以查一本《考吃》。如不去刻意查找资料,也有些应该零星知道的线索。比如,唐代士大夫的饮食生活,比较注重大鱼大肉,狂呼畅饮,有李白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为证。宋代苏轼公然以“老饕”自居,在《老饕赋》中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这个词就变成褒义,用以称呼那些追逐饮食又不失风雅的文士。同时他也在《节饮食说》里主张节制:“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明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一本《闲情偶寄》的“饮馔部”中,主要阐述了崇节俭、重蔬食、主清淡、忌肥腻、尚本味、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的饮食思想……等等。
我们还可以从经典名著中找寻并模仿一些美食礼仪和传统。
一位作家曾夸张地说,《红楼梦》里面的人总是在“吃饭”。如想做专题研究,可以去找红楼美食的专业书籍,不想细细了解的话,就去查找原著中描写美食的部分,看以前的中国人对待饮食,是怎样的铺张、精致和讲究。可以学做那道无比繁复的“茄鲞”,哪怕做成“鸡丁烧茄子”也不要紧。可以从“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学抽签掷骰行酒令,看宝钗黛们喝起酒来是怎样的风雅和畅快。还可以学学妙玉,看她是用怎样的杯、怎样的水、怎样的态度对待一壶茶……
我们还可以趁着新年和春节来临之际,把餐厅布置得更有中国味儿。
换一块四角坠着中国结、大红缎面绣花的桌布,置办一套包括碗盘碟勺的青花瓷餐具,给酒瓶穿上各色各式旗袍,把牙签装在景泰蓝的筒里,把餐巾纸放进檀木雕花纸抽……当然,摆上餐桌的,当然不是西式的牛排意粉,而是用紫砂锅煲了两个小时的中国汤。
朋友最近遇到一套台湾建窑的茶具,壶和杯上都印着手绘的荷花,家里正好有一个紫檀木荷叶状茶海,就没犹豫地买回来。她说,2008年的第一天,茶几上就会呈现荷叶托着荷花的动人景象。我想,那应该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生活图景之一吧。
让我们用点心思,想方设法,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留住中国的味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