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和朋友参加了一个美容沙龙的店庆纪念Party。请柬是精心设计的,包括一张入场券,一份程序表,还有一份菜单。说实话,在决定去还是不去的犹豫时刻,这份详细罗列了前菜、汤、主食、甜点的菜单起了决定性作用。能学习和感受异国大厨带来的地道西餐,机会不容错过。
用餐气氛果然不同凡响。请柬中的菜单被印在一种半透明的纸上,卷成圆柱体状,中间有微弱的烛光在闪动。当庆典致辞结束菜品即将亮相时,当晚的意大利大厨竟被请上台来阐释他亲手主理的道道美食,包括设计理念,食材来源,烹制方法等等,因座位较偏没太听清楚具体内容,但对主办方安排的大厨发言环节暗暗赞赏。
终于,期待已久的菜端上来了。第一道前菜,菜单上是这样写的:帕尔马蜜瓜球,扒大虾配黑醋汁、腌牛肉配烘干番茄和黄瓜,自制烟熏三文鱼配甜橙酱。复杂的描述让我曾经一度担心:如此丰盛,不会造成浪费吧。一看眼前盘中的实际内容,我原先的担心马上打消了,继而又悄悄有了个新担心:不会吃不饱吧。用外行话简单说来,就是蜜瓜球两个,大虾一只,牛肉一片,三文鱼三片。就算是喜欢细嚼慢咽的人,这道前菜,五分钟也足够了。
下一道:野菌清汤配蟹肉饼。先入为主的想法是一碗汤加一个饼,上来的是一碗汤。汤喝到一半,还不见饼的到来,才在汤中细细寻找,终于发现了饼的踪影,蟹肉早已被泡成蟹丝。问身边的朋友,她说也是刚刚才发现饼和汤原来是二合一的,不禁相视而笑。第二天忍不住说出来,在办公室成了一段笑谈。
接下来,主菜:香煎鳕鱼、菠菜蘑菇,烘干酱茄、黄油鱼籽汁、马铃薯。习惯了前菜的少,这一盘显得稍稍丰满,在味道上也明显迎合着吃惯中餐客人的口味。
最后,甜点:新鲜水果,中式芒果布丁,法国产果仁巧克力。新鲜水果指的是一片火龙果,一片西瓜,一片猕猴桃,被做成了同样大小的正圆形薄片罗列在一起。芒果布丁是装在用巧克力做的小小碗里的,上面插一黑一白一直一弯两只巧克力棒。最有创意的细节,是在盘子的空白处,用粉红色的果酱手写了庆典企业的名字。
同去的朋友兴致盎然地拍了桌上的菜单和餐后甜点的照片,发表在博客上,还说等弟弟结婚时可以借鉴一些别致的策划。同事们问吃饱没?我俩一致认为,不是太饱,却真的很舒服,关键是那种隆重而精致的“少”,让人难以忘怀。
平时参加的庆典多是结婚典礼,大多是中式大盘子,极尽丰盛之能事,可是,单单从菜品的安排看,哪一次能做到让人久久难忘?其实我们去喝的是喜酒,是去见证一个神圣的时刻,不是非要胡吃海塞一顿不可的。大家看重的不是左一盘右一碗“可劲儿造”的实在,而是不患少而患不精,不患吃不饱而患千“桌”一律。
很多时候,“多多”不一定益善,可能比不上一种有分量、有特色的少。这种思想被很多方式表达着,比如,歌词里唱过,不爱那么多,是爱一点点;英文里说过,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老子说过,多则惑,少则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