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对老妈来说从来都不是负担,倒是一种乐趣。老人家一直爱逛菜市场,从家门口的菜市场,到稍远的农贸中心,再到很远的大菜市,对每一处的特色和价格都了然于心。每周都安排固定的买菜时间,每次都兴致勃勃地出门,大包小卷地回来,手里拎的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肉啊鱼啊菜啊,足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星期。老妈说,菜市场里有最真实、最日常的生活。
一个周日早上,老妈把想睡懒觉的我硬拉起来,一定让我陪她去早市,说要买些新土豆,她拿不动,让我把车开着。“去看看刚刚从乡下地里摘的新鲜蔬菜,心情别提多舒畅了!”那架势像带我去什么旅游景点一样。
那天,望着半山坡上一车一车、一堆一堆的各色蔬果,听着耳边此起彼伏的吆喝和讨价还价声,闻着浓郁的带着露珠的泥土气息,再加上被老妈高昂的兴致感染,真有一股说不出的畅快,谁说买菜是一件苦差事呢,原来像一趟有滋有味的旅行。不过,我发现逛早市的都是老头老太,只有我最年轻。老妈说,年轻人都喜欢去超市的,那里的菜哪儿有这里新鲜便宜,还有在城市里难得一见的乡村风景。
说得这么热闹,其实我只陪老妈去过一次,就成了永久难忘的美好记忆。最近,听说英美一些国家兴起“土食主义”风潮,主张食用当地、当季生产的食物,美国有的“土食主义者”还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只食用旧金山周围160公里内种植或收获的食品。看来,老妈在不经意间早就开始用实际行动实践“土食主义”了。
热爱生活的人大都喜欢做菜,喜欢做菜的人大都喜欢买菜。零点公司的袁岳就说过,我喜欢做菜,也喜欢买菜,每每到了一个城市,也喜欢逛这个城市的菜市场,很多城市商业街的超市、专卖店什么的,里面的东西和其他城市都差不多牌子,也差不多价钱。而菜市场里卖的东西则是有差别的,看这里当季有哪些特产,什么东西卖的好,多少可以体察到一个地方的民情。
大学同学前一阵从吉林来大连,陪她逛了一些地方,吃了一些东西,总觉得不过瘾。我就想起这段话,带她直奔菜市场。看着在东北难得见到的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同学终于乐了:这儿的景色比景点精彩多了!临走,带些海鲜回家,把蚬子炒一炒,鱿鱼煎一煎,螃蟹煮一煮,同学边吃边朗诵出一句类似广告词的话:了解大连人的生活,从菜市场开始。我说,这句话也许会给来大连的游人提供一种新思路呢。
汪曾祺写了很多谈吃的文章,有人说他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在给一本叫做《学人谈吃》的书的序文中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尤其喜欢最后一句“生之乐趣”。好象可以这样理解,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感觉了无生趣的时刻。战胜和转化负面情绪的方法很多,选择“到菜市场逛一逛”应该是其中一种,大概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让人自然而然生发出“生活真美好”的感叹,进而重新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