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纪事(续三)
2022-05-10 16:42:00
标签: 特殊的经历
4月27日星期三
多云 14~22
今天上午不到九点,又连着做了抗原自测和核酸检测。由于检测点只有一组医生操作,今天做核酸检测的时间有些长,而且排了两次队,扫码一次、检测一次,共花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据说是前些天出状况的那幢楼昨天又检出三例阳性感染者,因此本小区还需严加筛查与控制。
上午,登陆上海发布:昨日本市新增确诊病例1606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11956人,均比前天有明显下降。本区新增确诊病例为64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55人,也均比前天有所下降,这表明疫情防控总的趋势正在向好,只是大家还需继续宅家一段日子。
下午,那位被确诊的老人(虚岁为97岁)的女儿又打来电话,和妻子聊了半个多钟头。主要反映因为房门加装禁止外出的报警装置,导致现在照顾老人的阿姨思想不稳定,主要是害怕被感染想离开老人。深怕自己父亲没人照顾的这位女儿希望能帮着做些保姆的思想工作。妻子告知,其实阿姨现在想走也走不了,因为她本人密接也属于隔离对象,而且,如果她擅自离开出小区,居委会也要承担责任的。对这位保姆而言,只有居委会的意见才最有说服力。随后,妻子通过微信向当地居委会有关干部转达了这位女儿的恳求,提请居委会出面做好这位保姆的安抚工作,并多加关心,指导她做好自身防护。忙完了此事后,全家在一起喝了下午茶,品尝了妻子团购来的“泸溪河”点心——枣泥核桃糕,挺香甜可口的。
晚上,那位97岁老人所在居委会分管干部给妻子打来电话,告知老人入院治疗的事已安排妥当,将同意她的女儿过来陪护,阿姨作为密接者,也要去隔离点集中观察。此事的结局还是挺让人放心的。
4月28日星期四
阴有雨 13~20
今天上午依然是抗原自测+核酸检测。好在检测点有两组医生,共6人同时操作,又采取分楼栋,且无需一户人员集中做,故没排队,下楼上楼只花了二、三分钟,在九点钟以前便完成了。
上午,微信群里传来好消息:家住杨浦区的一位同事,所在小区已由管控区转为防范区,凭着发给的出入证,她和家人可以到小区外附近的街道上遛跶了。虽说是这属于有限解封,但仍令人兴奋,毕竟体现出这段时间以来的防疫成效,相信以后这样的小区会越来越多……九点五十分,妻子下楼,继续履行志愿者职责到小区巡视了俩钟头。
4月29日星期五
雨转阴 12~18
今天依然是抗原自测+核酸检测,只不过是次序颠倒了。因为发来的抗原检测用品昨日已用完,且群里只接到上午做核酸的通知,故以为今天抗原自测不用做了。上午九时前,按要求全家下楼完成了核酸检测。没想到,中午十二时过后,楼组长送来了抗原自测用品,要求还是要做。于是全家照办,在吃午饭前完成,并及时上传结果。事后想想,今天的抗原自测还要做,原因无非是出结果要比核酸检测来的快一些,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处置。
午饭后,妻子在微信群里看到一条视频消息:有人向12345热线反映,在一个封控了很长时间,尚无阳性人员发现的小区里,居民们一天里被要求上午和下午都要做抗原自测。如果一天内做一次抗原自测没发现异常,有必要重复再做吗?反映情况的人甚至怀疑操作者背后有什么隐情。然而,当时她也没得到答复,12345热线只是说要将这一问题反映给上级主管部门。这样的安排确实是第一次听到,且的确有点令人费解。是主事者防疫压力太大?还是有什么别的特殊原因?总之,让人感到这样的防疫安排形式大于效果,不仅浪费防疫物资,而且还增加了居民们的负担。不管怎么说,防疫工作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还是需要做到位的,在非常时期,要尽量避免群众产生异议和误解。
午后,妻子团购的面包和盒装牛奶由志愿者送到了楼下。从明天开始,全家的早餐可有两、三天的数量保证了。
4月30日星期六 多云
12~16
这两天,最高气温跌至20以下,故早晚体感有些凉,似乎又回到了早春二月。
今天上午小区里没有做核酸检测,理由如前,说是检测资源不够用。抗原自测一大早继续做,并及时上传结果。搞好房间的清洁卫生后,登陆上海发布:昨日本地新增确诊病例1249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8932人,死亡病例47例,平均年龄82.4岁。相关数字下降继续明显,且可喜的是,风险筛查中未发现有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微信群里有乐观者宣布,已实现了社会面“清零”,其实若稳妥些,还应当再观察两天才能下这样的结论。再查了查本区情况:新确诊病例为58例,无症状感染者319人,情况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午十二时过后,从小区巡视回来的妻子,忙着在手机里查看团购的馒头和鸡蛋是否已开始送货,并谈到了小区居委干部、警察和防疫人员上门做工作,要送一户阳性人员尽快去隔离点接受观察。吃中饭时,全家讨论的问题是,期盼防疫精准化尽快到位。比如小区的核酸检测是否可以聚焦抗原自测出现异常情况的楼栋?全市各区的保供能否再协调一致,均衡一些?保供物资能否再贴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浦西管控已经一个月了,无论是国家耗费,还是老百姓生活,影响都挺大的,还有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午后,妻子团购的馒头和鸡蛋由志愿者送到了楼下。她忙不迭地把“代团”的一包淡馒头给楼下的邻居——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去,因为她的老伴有糖尿病。
宅家抗疫纪事(续三)
4月27日星期三 多云 14~22
今天上午不到九点,又连着做了抗原自测和核酸检测。由于检测点只有一组医生操作,今天做核酸检测的时间有些长,而且排了两次队,扫码一次、检测一次,共花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据说是前些天出状况的那幢楼昨天又检出三例阳性感染者,因此本小区还需严加筛查与控制。
上午,登陆上海发布:昨日本市新增确诊病例1606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11956人,均比前天有明显下降。本区新增确诊病例为64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55人,也均比前天有所下降,这表明疫情防控总的趋势正在向好,只是大家还需继续宅家一段日子。
下午,那位被确诊的老人(虚岁为97岁)的女儿又打来电话,和妻子聊了半个多钟头。主要反映因为房门加装禁止外出的报警装置,导致现在照顾老人的阿姨思想不稳定,主要是害怕被感染想离开老人。深怕自己父亲没人照顾的这位女儿希望能帮着做些保姆的思想工作。妻子告知,其实阿姨现在想走也走不了,因为她本人密接也属于隔离对象,而且,如果她擅自离开出小区,居委会也要承担责任的。对这位保姆而言,只有居委会的意见才最有说服力。随后,妻子通过微信向当地居委会有关干部转达了这位女儿的恳求,提请居委会出面做好这位保姆的安抚工作,并多加关心,指导她做好自身防护。忙完了此事后,全家在一起喝了下午茶,品尝了妻子团购来的“泸溪河”点心——枣泥核桃糕,挺香甜可口的。
晚上,那位97岁老人所在居委会分管干部给妻子打来电话,告知老人入院治疗的事已安排妥当,将同意她的女儿过来陪护,阿姨作为密接者,也要去隔离点集中观察。此事的结局还是挺让人放心的。
4月28日星期四 阴有雨 13~20
今天上午依然是抗原自测+核酸检测。好在检测点有两组医生,共6人同时操作,又采取分楼栋,且无需一户人员集中做,故没排队,下楼上楼只花了二、三分钟,在九点钟以前便完成了。
上午,微信群里传来好消息:家住杨浦区的一位同事,所在小区已由管控区转为防范区,凭着发给的出入证,她和家人可以到小区外附近的街道上遛跶了。虽说是这属于有限解封,但仍令人兴奋,毕竟体现出这段时间以来的防疫成效,相信以后这样的小区会越来越多……九点五十分,妻子下楼,继续履行志愿者职责到小区巡视了俩钟头。
4月29日星期五 雨转阴 12~18
今天依然是抗原自测+核酸检测,只不过是次序颠倒了。因为发来的抗原检测用品昨日已用完,且群里只接到上午做核酸的通知,故以为今天抗原自测不用做了。上午九时前,按要求全家下楼完成了核酸检测。没想到,中午十二时过后,楼组长送来了抗原自测用品,要求还是要做。于是全家照办,在吃午饭前完成,并及时上传结果。事后想想,今天的抗原自测还要做,原因无非是出结果要比核酸检测来的快一些,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处置。
午饭后,妻子在微信群里看到一条视频消息:有人向12345热线反映,在一个封控了很长时间,尚无阳性人员发现的小区里,居民们一天里被要求上午和下午都要做抗原自测。如果一天内做一次抗原自测没发现异常,有必要重复再做吗?反映情况的人甚至怀疑操作者背后有什么隐情。然而,当时她也没得到答复,12345热线只是说要将这一问题反映给上级主管部门。这样的安排确实是第一次听到,且的确有点令人费解。是主事者防疫压力太大?还是有什么别的特殊原因?总之,让人感到这样的防疫安排形式大于效果,不仅浪费防疫物资,而且还增加了居民们的负担。不管怎么说,防疫工作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还是需要做到位的,在非常时期,要尽量避免群众产生异议和误解。
午后,妻子团购的面包和盒装牛奶由志愿者送到了楼下。从明天开始,全家的早餐可有两、三天的数量保证了。
4月30日星期六 多云 12~16
这两天,最高气温跌至20以下,故早晚体感有些凉,似乎又回到了早春二月。
今天上午小区里没有做核酸检测,理由如前,说是检测资源不够用。抗原自测一大早继续做,并及时上传结果。搞好房间的清洁卫生后,登陆上海发布:昨日本地新增确诊病例1249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8932人,死亡病例47例,平均年龄82.4岁。相关数字下降继续明显,且可喜的是,风险筛查中未发现有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微信群里有乐观者宣布,已实现了社会面“清零”,其实若稳妥些,还应当再观察两天才能下这样的结论。再查了查本区情况:新确诊病例为58例,无症状感染者319人,情况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午十二时过后,从小区巡视回来的妻子,忙着在手机里查看团购的馒头和鸡蛋是否已开始送货,并谈到了小区居委干部、警察和防疫人员上门做工作,要送一户阳性人员尽快去隔离点接受观察。吃中饭时,全家讨论的问题是,期盼防疫精准化尽快到位。比如小区的核酸检测是否可以聚焦抗原自测出现异常情况的楼栋?全市各区的保供能否再协调一致,均衡一些?保供物资能否再贴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浦西管控已经一个月了,无论是国家耗费,还是老百姓生活,影响都挺大的,还有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午后,妻子团购的馒头和鸡蛋由志愿者送到了楼下。她忙不迭地把“代团”的一包淡馒头给楼下的邻居——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去,因为她的老伴有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