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棱镜下的创作:传统与现代的交响》邢剑君

(2025-09-17 21:29:48)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评论赵贵辰
多棱镜下的创作: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读赵贵辰作品评论集《甘霖集》

2025年09月17日《石家庄日报》“全民阅读”版

  邢建军
  
  与诗人赵贵辰相识多年,曾一同参加过在石家庄西柏坡举办的青年作家培训班。今天,捧读这部评论其作品的专著《甘霖集》,仿佛再次与他对坐畅谈,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一位文学耕耘者五十三年的创作年轮。
  1972年的初中课堂上,少年赵贵辰写下第一行诗句时,或许未曾想过,这条文学之路会绵延半个多世纪。从1977年《石家庄日报》上的处女作,到1993年斩获“青年文学创作奖”,再到1999年走进诗刊社“青春诗会”的殿堂,他的创作轨迹如一株庄稼,在时代的土壤里扎实拔节。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他的诗笔早已不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成为记录时代、观照民生的文学载体。
  这部《甘霖集》最动人的,是将他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置于时代坐标系中审视。当评论家们梳理其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成长,更是一部微缩的当代乡土文学史。从晋州的田野到黄土高原的沟壑,从西柏坡的鸟巢到延安的小米,他的脚印丈量着中国大地的广度,而笔下诗行则挖掘着这片土地的深度。正如他笔下“庄稼们的灵魂”,其实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根系。
  赵贵辰的诗歌从来不是单一色调。《甘霖集》中多篇评论精准捕捉到他创作手法的丰富性:既有“关关雎鸠”式的古典意趣,又有“意象叠加”的现代实验;既保留着民歌的明快节奏,又融入了哲理诗的深邃思考。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他写农村题材时尤为鲜明,《拔节的乡愁》里,“麦芒刺破晨曦”的意象,既带着《诗经》的农耕基因,又透着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命运的叩问。
  他涉猎的题材之广,在当代诗人中实属少见。翻开评论集,我们会发现他的诗笔既能抚摸校园的白墙,也能解剖生活的暗影;既能为青山绿水吟唱,也能为反腐利剑助威。这种多维度的书写,源于他对生活的全情投入。作为“晋州当代文化名人”,他从未脱离泥土;作为走遍全国的文学观察者,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的敏感。正如评论中所言:“他的诗不是温室里的盆景,而是田埂上的野草,带着露水与泥土的气息,却有着穿透现实的力量。”
  《甘霖集》的价值,更在于它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赵贵辰:他不仅是诗人,更是杂文家、散文家、小说家。记得当年在培训班,他常说:“文字没有高低,能说真话、动真情的就是好文字。”他的杂文曾占据《杂文报》头版头条,笔锋如刀,剖开社会病灶;他的散文《亲情如花》则温润如泉,在细微处见真情。这种多体裁的创作,让他的文学世界更加立体。
  评论集中特别提到他“用多种思想的经度和纬度思考人生”,这恰是其创作的精髓。在诗歌里,他是抒情的歌者;在杂文中,他是清醒的批判者;在散文里,他是温情的叙述者。这种多元身份的融合,让他的作品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晓风残月”的细腻。正如“赵贵辰名家工作室”的挂牌,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这种扎根大地、跨界耕耘的创作态度的褒奖。
  这部评论集并非“工作总结”,而是对一位仍在创作的作家的阶段性致敬。当我们在书中读到全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肯定时,看到的不仅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贵辰兄今年已近七旬,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这种对文学的执着,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
  合上《甘霖集》,仿佛又闻到了西柏坡的泥土香。贵辰兄常说:“好诗就像甘霖,要落到地里才有用。”他的作品如此,这部评论集亦是如此——它让更多人读懂这位“接地气的诗人”,让那些扎根大地的诗句,如甘霖般滋润更多心灵。
  赵贵辰用五十三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文学的生命力,永远在土地里,在人民中。而《甘霖集》的价值,正在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这片文学沃土的门,让我们得以看见一位大地之子如何用诗笔,书写出属于中国的精神年轮。

载2025年09月17日《石家庄日报》“全民阅读”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鹧鸪天三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