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子东《分数的意义》课评(柏义伟)

(2014-11-30 22:59:22)
标签:

教育

分类: 名师案例

三个尊重    四个开放
                                             雷子东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课赏析

    2010年11月15日至18日,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二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中,雷子东老师执教了《分数的意义》一课。网上的评价是这样的:雷子东以“睿智、简约、开放、严谨”的教学风格,新颖丰厚、独具一格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基于不同学生经验动态生成的学习素材,灵动和谐、智慧幽默的师生对话,赢得在场听课教师的好评,更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今天有幸观摩了雷子东教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深有同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方面?
    一、三个尊重:
    1、尊重基础,突出重点。学生已有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知识----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已有经验----来自生活中的平均分整体得到分数的经验。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表示多个物体的。
    2、尊重规律,层次清楚。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沿着“了解起点”、“表示多个物体的14 ”、“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几个步骤逐步向前发展与延伸的。这就保证了教学具有层次性与发展性。课堂教学只有层次分明,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逐步向前发展,思维由低向高不断延伸。这本身就是教育规律所要求的。
    3、尊重主体,自主探究。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的交流与辨析;二是有价值的思考;三是有效的操作。正如执教者所言: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二、四个开放:
    1、开放学习时空。课前布置学生调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14 ),将学习由课中延伸到课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开放学习内容。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是添加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在复习阶段,以学生课前调查资料“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14 ”作为学习材料。我们发现,学生的创造丰富多彩,如一个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的14 ;一块食品点心的14 ……。在探索一个整体的14 新课学习阶段,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材料作为学习内容。如4个简笔画小人的14 ,8个汉字的14 ……。
    3、开放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听讲”这一单一学习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调查、画图、汇报、交流等。
    4、开放思维空间。在复习阶段,“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一个物体的)14 ”这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思维。在新课学习阶段,给出一个空的椭圆圈,表示出一个整体的14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创造的境界。在对整体的认识中,由4个、8个、16个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想像到100个、1000个……可以看作一个整体。14 认识之后,想像到如       ……许多分数。在认识分数单位时,为学生提供小数研究的案例,并与当前的分数相比照,以便引出分数单位。课堂最后,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分数,无疑为课堂画上完美句号。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之上独立性极强的教学内容。正因为如此,老师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它进行研究,乐此不疲。对于它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是学校日常教学研究,还是各种级别的评比活动,一定少不了这节课!也正因如此,每次观摩《分数的意义》一课,似乎总有一种内疚的感觉在心底----创新的设计在哪里?为此,笔者曾长期苦苦思索,夜不能寐。
    点滴思考:在认识一个整体的14 阶段,始终有一个椭圆形集合圈存在。它的作用,既是能够突出“一个整体”的作用。如当椭圆形集合圈中分别有4、8、12个物体的时候,那么其中的1、2、3个物体分别就是相应整体数量的14 。以此来突出整体作为“单位1”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物体的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比如100个、1000个),椭圆形集合圈中已经不能全部画出这些物体,这种方式已经不能直观或形象地将分数表达出来了。当椭圆形集合圈中没有物体时,把集合圈用虚线分隔成四份,其中的一份表示14 是不恰当的。因为在椭圆形集合圈中表达分数,是与其中物体的数量密切相关的。既当集合圈中有物体的时候,几个物体是一份,有这样的几份是非常清晰的。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物体,这种一份与几份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尽管用虚线把椭圆形集合圈分隔成了四份,但因为其中没有了物体,因而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空间分解的表达,而此时空间表达的方式,并不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作为进一步的思考,对它进行的语言描述“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14 ”也是不恰当的。从中不难发现,集合圈对于“整体”作为“单位1”的理解具有促进作用,但用它直观或形象地表达分数具有局限性。
    改进策略:
    一、以线段模型图的建立为中介,实现在直观操作活动基础之上形象化表达分数的目标,为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铺垫良好基础。
    集合圈中的实物图是“平均分一个整体”时形象化表达分数的常用方法,如有8人,每2人是一份,占整体的 。这是用语言表述想像,表示对的认识和理解。通常用小人或△或□或○表示一个人,在集合圈中形象地把 表达出来。这无疑对孩子们上面表述的是正面的强化。但作为学习的进一步需要,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将其抽象为线段模型图。因为实物图具有特定的研究背景,一般来讲,它不具备普遍性特征。如8个△中的2个△用分数表示是,这里的 是与“8个△中的2个△”紧密相连的。当在线段模型图上表示 时,最初研究时的“8个△中的2个△”是看不到的。此时的已经开始舍弃那些非本质性的东西,既舍弃具体的物质层面与操作层面的背景信息,开始慢慢地融入到更为抽象的分数的概念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将这些分数在线段模型图中抽象时,它才能有效的舍弃与之照应的学习背景,它所表达的数学意义也才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二、以对多个线段模型图的分析为基础,实现由形象化表达到抽象概括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数学认知。
    为什么要有多个线段模型图的帮助,是与分数意义概念的内涵密不可分的。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概念的理解,是以理解下面四个词语为基础的:“单位1”、“若干份”、“一份”和“几份”。“单位1”具有单个物体和一个整体两个方面的意义。“若干份”的理解,是由理解平均分成2份、3份、4份、10份、100份……为基础的。“一份”与“几份”的理解,是与“单位1”中所有的份数不可分割的。在没有线段模型图时,如果仅凭回忆与想像来理解,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困难的。
    何谓分析?分析既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观察、比较与梳理。既对组成事物的各个元素,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整合。如附图所示。在线段图上,“单位1”、“若干份”、“一份”和“几份”通过纵向的观察进行概括;分数的意义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层面的整合。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多个线段模型图的帮助,这样的整合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后半部分的阐述,是笔者以山东版实验教材为基础指导教师上课的一点心得,绝没有对雷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任何贬低或不敬。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教材版本不同、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执教者、指导者等主观条件的影响,同一课题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思路,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想,这样才能够互相映照出各自设计的优势,发现各自设计的缺点或不足。只有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才能迸发出新的思维的火花。
           http://s14/mw690/001g2Kf2gy6O1ymxhkVa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