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的《红楼梦》

(2020-02-19 13:36:21)
标签:

红楼梦

风之子

分类: 《风语红楼》(精读本)

 

 

                   《风语红楼》(精读本)322

                      风之子原创

 

   

   首先我申明,《红楼梦》的伟大是文学意义上的伟大,是文化意义上的伟大。

   读红十余年,想来还是有点发言权。

   第一,《红楼梦》的伟大是时间维度的伟大。

  《红楼梦》大约成书于1744年到1754年,至今至少已经二百七十五年。一部残本能够这么长时间流传不衰,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放眼世界都是极其罕见的。只有莎士比亚等个别巨匠的作品早于《红楼梦》。但需要说明的是,莎士比亚有庞大的作品群效应,《红楼梦》只是一部残本。而欧美小说的繁荣期则要推迟到十九世纪。

    第二,《红楼梦》的伟大是受众维度的伟大。

    十四亿中国人,不知道《红楼梦》的寥寥无几。这个数字可以比肩任何一位世界顶尖作家的受众。而且,《红楼梦》早已走向世界。

    第三,《红楼梦》的伟大是叙事可能的伟大。

    我最惊讶于《红楼梦》极近于穷尽的叙事可能性。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关联,不同阅历、不同角度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有时候我们想想,这难道不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就是这样,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价值取向不同,情感取向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评判。《红楼梦》的叙事可能已经无限接近于生活的可能,甚至可以说是还原。放眼世界,这样的叙事能力可以说独步天下。我们在早期西方小说看到的是异常清晰的叙事线索和价值取向,直到现代主义才有所改观。

但是《红楼梦》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多种维度可能性之中,我们分明又看到了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真是惊为天人!

第四,《红楼梦》的伟大是艺术包容性的伟大。

我一直在想,《红楼梦》是什么小说?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意识流?还是魔幻现实主义?请注意,无论哪一种主义,都是十九世纪的文学,比《红楼梦》晚。只有早期的现实主义(《十日谈》)和浪漫主义(《神曲》)萌芽早于《红楼梦》。而《红楼梦》这样一部残本小说,居然囊括了这些叙事风格。《红楼梦》有贾府极度的写实批判,有木石前盟还泪神话的浪漫情怀,有居室服饰美食的工笔细描,有不知哪朝哪代的超现实架空,有次日醒来已四年的穿越,有梦游太虚、甄贾宝玉相会的意识流。我可以肯定曹雪芹不知道那么多的主义,但我更可以肯定,早在这些所谓的世界文学流派成型之前,我们的曹雪芹先生早已经把这些主张这些文字玩得随心所欲的烂熟。《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包容了几乎所有世界文学创作方法的小说。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说,是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的。

第五,《红楼梦》的伟大是穷尽中国审美的伟大。

《红楼梦》的叙事极度唯美,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他穿插于其间的还原生活的丑陋偷情、恶毒咒骂以及俗言俚语,一点儿也不显得有违和感。这是什么缘故?

难道生活不是这样吗?我们的生活总是有着种种的不如意和阴暗面,但是,只要你心向美好,悲悯而宽容,丝毫不影响这世界的美好。《红楼梦》的美好,写出了生活的美好,人心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美好。

中国审美的至高境界,是一种融汇了诗词、情感、日常、含蓄的审美,是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红楼梦》恰恰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红楼梦》的文笔是优美的,《红楼梦》对文学文化的阐释是优美的,《红楼梦》的诗词是优美的,《红楼梦》的情感是优美的,《红楼梦》的意境是优美的,甚至日常生活也是极其优美的。我历来不赞同一种观点,说《红楼梦》的诗词,脱离了小说,就很平庸。不是这样的。试问“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不是千古绝句吗?试问,枉凝眉葬花词和桃花行,究竟比哪一首婉约词差?

这么说吧。《红楼梦》的很多诗词,当然不是全部,单独挑出来,也是出色的。

而且,《红楼梦》的诗词和一般的纯诗词比还有更厉害的地方,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用于塑造人物,还可以推进故事发展,展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斗争,这就是那些所谓的纯诗词不能比的了。试想一个作家,可以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年龄、性别、身份写出不同风格的出色诗词,独步古今,还有谁?

第六,《红楼梦》营造了一个伟大的文本迷宫。

《红楼梦》是残本。但是对于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那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痴迷的问题。而最最厉害的,根据我的研究心得,我以为曹雪芹运用暗喻、拟人、谐音、反讽、象征、对比等手法,前八十回即已营造了一个伟大文本迷宫。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这样,八十回以后的事情,几乎在前八十回可以找到答案,而且你不会感觉到一丁点儿的重繁。曹雪芹充分利用叙事文本的多义性和可能性,把八十后以后的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在前八十回,挖了无数个坑,填埋了无数个秘密,等有智者,有心人去探寻。这就是所谓的“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可以这么说吧,《红楼梦》巧妙运用汉语的逻辑能力,搭建了一个完美的智慧迷宫。很多时候,你跌进去了还沾沾自喜。我怀疑,字里行间,曹雪芹先生在偷偷发笑。他的智慧是那么的高深,他的心态又像小孩一般顽皮。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对于小说中深爱的人物一往情深。

    所以有人说,《红楼梦》是靠残缺引起人们的兴趣的,这话是不准确的。应该这样说,是《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使人们长久痴迷、遗憾于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命运,心有不甘。

 

 请上喜马拉雅搜“风语红楼”听风之子的讲座。

 

风之子的书:

 

 

风语红楼3梦流年购书链接

 

伟大的《红楼梦》

 

风语红楼2香尘逝购书链接

 

https://img.alicdn.com/bao/uploaded/i2/TB1gAhPIFXXXXatXVXXXXXXXXXX_!!0-item_pic.jpg_b.jpg

 

风语红楼1风之子解读红楼梦购书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绛珠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