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精读本)202
风之子原创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讲了个雪下抽柴的故事。这事儿引起宝玉极大的兴趣。所谓:
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又谓:
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不是哥儿说,我们都当他成精。他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才说这抽柴火的就是他了。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这塑像平了庙呢。”
这个故事,有人以为是暗示黛玉之死。首先茗玉和黛玉,名字相似。其次,高鹗续书,黛玉大约也是十七八岁病死的。第三,林家也是只有黛玉一个女儿。
那么,这个故事真的是暗示黛玉之死吗?
我觉得不是。
来看这个故事的叙事策略。
刘姥姥说这个故事,首先是: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
看到没有,是编的。
其次是:
一时散了,背地里宝玉足的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道。
还是编。
第三,等宝玉纠缠不放问供奉茗玉的庙在何处:
宝玉又问他地名庄名,来往远近,坐落何方。刘姥姥便顺口胡诌了出来。
这次是胡说了。
等到宝玉派茗烟根据刘姥姥的指示去寻那庙宇,结果是:
茗烟拍手道:“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小说用了三次编的定位,而事实也找不到所谓茗玉的庙宇。如果这个故事真是暗示黛玉之死的,那么,也不至于结局是找到个瘟神庙,带有相当明显的戏谑的成分。更何况,人家是小姐死了父母还活着,黛玉却是父母双亡。
茗烟最后是这么说的:
茗烟道:“二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或者听了谁的混话,信真了,把这件没头脑的事派我去碰头,怎么说我没用呢?”
看到没有?混话,没头没脑都出来了。
所以,这个故事,我以为,恰恰告诉我们,所谓黛玉是病死的说法,纯系子虚乌有,黛玉并不是病死的。
我们从整部小说关于黛玉的叙述来看,只是说过她有先天不足之症,气血亏弱,失眠而已,而这也并不意味着短命。
其实刘姥姥的故事,要表现的并不是黛玉,而是宝玉。通过这个故事宝玉表现出来的极大的兴趣,告诉我们,宝玉对于女性命运的极大关注和极度怜悯。
我曾经说过,宝玉负有两大使命,一个是代天下男子向女性谢罪,一个才是来完成他和黛玉的爱情使命。所以这个故事,说的是宝玉,对于一个刘姥姥信口胡编的故事,对于一个子虚乌有的女孩尚且如此上心,更何况这些就生活在他身边的女孩呢?
(风语红楼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讲啦。直接在喜马拉雅搜“风语红楼讲座”即可收听。《风语红楼》1、2辑当当京东天猫亚马逊有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