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精读本)181
风之子原创
宝钗顺路来怡红院,宝玉午睡呢。前面莺儿刚要给宝玉讲她们姑娘不为人知的好处,被宝钗制止了。这里,袭人倒是和宝钗讲起了宝玉的私密小事,比如十三四岁的人了,睡觉还戴着肚兜。
这也是该跟未出阁的小姐说的?这也是未出阁的小姐该打听的?怎么这个时候就没有人站出来说失礼?
宝玉大清早的跑去黛玉房里,和黛玉湘云一起梳洗,把个袭人气得倒仰,宝钗从此引为知己。
小红和坠儿不过谈论一块为贾芸捡到的手帕,宝钗便引为鸡鸣狗盗之徒。
袭人和宝玉云雨,是幸得无人撞见。
宝玉拉着袭人的手对黛玉一番表白,袭人便认定会有不才之事,不免落下泪来。
宝钗到怡红院,常常讲谈不倦至深夜,招致晴雯抱怨。
黛玉行酒令说漏了嘴,说了几句会真记的诗句,宝钗便要三堂会审。
请问,这算什么?
曹公这样写,又算什么?
好一个会见景生情的袭人,宝钗来了,她便推说绣肚兜久了,脖子酸疼,要出去走走。于是,丢下宝钗一个人在宝玉房里。这又算什么?很合乎礼仪规范?
这便是宝钗和袭人的默契。
这是留给宝钗和宝玉私密独处的机会。这倒和宝玉袭人晴雯吵架,黛玉来了,晴雯便默默退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那个时候,袭人是不会退下的。
第二十四回:
袭人因被宝钗烦去打结子。
第三十五回:
袭人笑道:“可是又忘了。趁宝姑娘在院子里,你和他说,烦他莺儿来打上几根络子。”
结子者,喻串联勾结也。络子者,纠缠不清也。
你看看,这二人是不是你来我往,心领神会?
其实宝钗约黛玉去藕香榭,黛玉不去,宝钗顺路进了怡红院,除了要接近宝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袭人送好消息,只是当时宝玉在午睡,还没说到这事儿,袭人又为她着想,出去了,没机会说。等到湘云约了黛玉来给袭人道喜,路上遇见袭人,宝钗才说:
“他们说的可不是玩话,我正要告诉你呢,你又忙忙的出去了。”
黛玉湘云的话,其实是实话,可是袭人不信,当作顽话。只有宝钗说了她才信的。所谓:
袭人听了话内有因,素知宝钗不是轻嘴薄舌奚落人的,自己方想起上日王夫人的意思来,便不再提。
这虽然是第三十五回王夫人赐菜给袭人,袭人对宝钗解释的反应,其实也是第三十六回袭人这时候最贴切的心理阐释。
袭人和宝钗,有意为之也好,真情流露也罢,确实早已经惺惺相惜,端的是默契,端的是知己。
(风语红楼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讲啦。直接在喜马拉雅搜“风语红楼讲座”即可收听。《风语红楼》1、2辑当当京东天猫亚马逊有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