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精编版)77
风之子原创
第九回大闹学堂,虽系小孩子胡闹,但其间的阵营还是清楚的。贾氏子孙几乎都是向着宝玉和秦钟的。其间的道理很简单,宝玉是贾府正儿八经的子孙、贾母的命根儿,秦钟是贾府长房长孙未来族长的小舅子。所谓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还是血亲在作怪。抛开没有章法的贾瑞,贾蔷使阴招,搬来宝玉的小厮做救兵。还有一个小小的贾菌,大概也就是五六岁的光景,居然也拔刀相助,去助他的宝叔叔。
只有一人,却是最冷静的。论亲疏,他才是宝玉的嫡亲。此人就是贾兰。
贾兰当时,也就是五岁上下,这样一个小孩,如此冷静,一丁点儿冲动没有,面对的又是他的亲叔叔,贾蔷贾菌和宝玉的关系和他比起来,远多了。小说里说贾兰是个“省事”的,在我看来,说冷漠更合适。
也许有人要拿贾兰年幼丧父,只有寡母来说事儿。可是偏偏他的小同桌贾菌,也是幼年丧父的,守着寡母过活的。论地位亲疏,李纨毕竟是荣国府的大少奶奶,那里是旁系的贾菌之母能比的,贾兰可是荣国府长孙,是贾政的亲孙子,那里又是贾菌能比的,怎么就血性全无?
我们看小说的叙事,对贾蔷贾菌甚至茗烟等赞扬之情溢于文字,对贾兰则是含蓄的批判。
俗话说,五岁的孩子懂什么?贾兰这样,还不是李纨教的。
却原来,这里写贾兰,是为了写李纨。
李纨是这样教育孩子的,那怕是自己的亲人有难,也要懂得明哲保身。这样的教育,多么的冷漠,多么的可怕。
李纨能把一个才五岁的孩子教育成这样,真的很可怕。这就是卸下面具真实的李纨。
我说过李纨是个土财主,因了孤儿寡母的缘故,贾母王夫人多有体恤。王熙凤就曾经说,除了日常开销是公中承担,李纨每年的分红是最多的,而且几乎不用承担任何开销,包括凑份子钱。王熙凤所言非虚。
李纨的职责,除了养育贾兰,还有一项就是带着三春黛玉宝钗湘云这些小姑子们读书针线起诗社,可是,我们真是没看见那一次李纨出过那怕一分钱。
这就是李纨的自私。贾兰的冷漠,源于李纨的自私。
所以李纨抽到的酒令,才会是我自饮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自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是冷漠的。
难怪,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会说: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这是在含蓄的批评李纨,虽然作为寡母,要留点积蓄防老,但也不能过分,也需要有点温情,有点付出,不能那么的自私冷漠,也需要为儿孙们积点德。
由此我判断八十回以后,贾府事败被抄,贾琏王熙凤下狱,在巧姐的去留问题上,李纨再一次表现出了她的自私。邢夫人恨凤姐入骨,巧姐和她毫无血缘,王夫人因凤姐所犯之事厌弃,王熙凤不敢有所求,这个时候的李纨,依然选择了沉默,本来她是可以收养巧姐的,不过是于贾兰之外又多了个女儿,只要她愿意收养,邢王夫人也不好说什么也不会说什么,可是她的冷漠让王熙凤绝望,她只能“哭向金陵”,央求哥哥王仁把巧姐带回南京她父亲那里,这才招来了狠舅(王仁)奸兄(贾芹)的拐卖(事更哀)。
这就是薄如纸的人情和亲情,王熙凤在狱中血崩症发作,流血而死的时候,是一种怎样悲凉的心境,她唯一挂念的就是她的女儿,是否安全回到了南京。除了女儿,这个世界,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早已生无可恋。
(风语红楼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讲啦。直接在喜马拉雅搜“风语红楼讲座”即可收听。《风语红楼》1、2辑当当京东天猫亚马逊有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