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读红楼》31
风之子原创
当我曾经说到过林如海的热烈与林黛玉的冷静时,还曾有人说我过度解读。
林如海说到贾政时有一句话:
大有祖父遗风。
这个祖父是指的贾敏的爷爷荣国公贾源,说贾政很有贾源的风范。这句话有两点值得注意:
1.林如海从了妻子贾敏的称呼,称贾源为祖父,这暗示从内心里,林如海觉得是贾府的家庭成员的。
2.林如海对贾政评价很高,贾府众子弟,如海独高看贾政,这大舅子和妹夫,不仅是至亲,也是好友。
而林黛玉就不同了,她初到贾府,见到宁国府的大门,说:
这是外祖之长房。
从林如海的大有祖父遗风到林黛玉的外祖之长房,还是可以看出这父女二人对待贾府的差异的。林如海是以岳丈家为荣,林黛玉则显得相对理智。
这样的差异,是可以从后面的叙述看出来的。
林黛玉到了贾府是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是她妈妈贾敏教导林黛玉的,外祖家与别家不同,这个不同,蕴含了难以言说之种种。也许有些话,贾敏不好和丈夫说,却和女儿说了。
林如海就不同了。林如海和贾府打交道,真的是从来不拿自己当外人儿。
贾敏刚死,贾母就三番五次来信,甚至派人派船来接林黛玉,林黛玉尚不愿意,林如海就答应了,并且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这里面林如海有个逻辑,那就是真的把贾府当家了。这样的认识,一方面源于林如海对宁荣二公的景仰,和妻子的感情,与贾政的私交,对贾府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源于林家五代单传人丁不旺的缺憾。人丁不旺的家庭往往会羡慕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会羡慕人家的热闹与繁华,产生不由自主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更何况是林家和贾府这样女婿和岳丈的关系。
紧接着,林如海做的事情就更说明问题了。
本来女儿去投靠外祖家,已经是大大的麻烦人家了,林如海应该感觉到过意不去了。可是,林如海不是,林如海不仅要把女儿托付给贾府,还有一件事情要贾政去办,就是贾雨村的事情。原文: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林如海把贾雨村的事情安排了贾政,怎么做都嘱咐好了,而且,就连为此需要打点的费用,林如海也一并考虑了,而且是叫贾政出的,没叫贾雨村出。
本来,为贾雨村办事,一例费用是该雨村出的。雨村的事情咱们后面再说。这里只说林如海,叫贾政办那么大的事情,还居然让贾政承担费用,或者至少是先垫支。我估计以贾政和林如海的交情加亲情,这笔钱应该是贾政承担了。这一方面说明贾政和林如海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林如海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女儿和贾雨村的事情,毫不客气毫不犹豫自然而然的一并交给了贾府。贾府还办得妥妥帖帖。
其实,也正是林如海有这样的认识,才会如此放心坦然的把女儿的终生托付给贾府,才会如此心甘情愿的把身后事交给贾琏,把家产托付给贾府。因为在林如海看来,他和妻子贾敏和女儿林黛玉,从来都是贾府的人。
林如海对贾府的认识,包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功名与荣光(宁荣二公)的热爱,包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天理人伦的尊重,包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亲情的珍视,也包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缺乏了解和理想美化,这一点他甚至不如他真正和贾府有血脉渊源的妻子和女儿。林如海就是这样一个学富五车却有着世俗功名欲望的天真文人。他和贾政,虽然一个脉脉温情,一个古板严厉,骨子里,却是一路,皆是诗酒放诞之人,皆是性情中人,皆是浪漫理想的人。
(风语红楼讲座在喜马拉雅开讲啦。直接在喜马拉雅搜“风语红楼讲座”即可收听。《风语红楼》1、2辑当当网有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