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之一千二百二十四
风之子原创
之前讨论贾宝玉因探春改革有所不满,遭到众多反对。似乎宝玉对女儿好,就会一味屈尊俯就。其实不然。
仔细想想,尽管宝玉有女儿是水做的论调,但他也是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不满时要发作一下的。
贾宝玉就曾经对薛宝钗不满过,人家劝他经世文章,他很不客气的说,姑娘请到别的地方坐坐,抬脚就走。这已经是当面顶撞了,比和黛玉背后议论探春,又激烈了很多。
贾宝玉也曾经对史湘云不满。湘云也劝他学好,宝玉当面就摔脸子,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
贾宝玉还对袭人晴雯不满过,差点要撵走晴雯。也因了晴雯之死,对袭人产生过深深的怀疑和分歧。
更有甚至,难道宝玉对黛玉,又事事满意?二人固然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但宝玉直向黛玉脸上质问的情形想必还记得吧?
这些事情,能说明什么?人性之复杂,一时一地的心情,是微妙的。曾经的不满,不代表就是否定。
因此,我说,第六十二回,宝玉向黛玉,没有当着探春的面,妄议时政,表达对探春改革的不满,其实是轻而又轻的事情,值不得大惊小怪。不是说宝玉一度对探春不满,就厌弃探春了,不是这样的。贾探春改革家弊,使宝玉不爽,是事实。宝玉发泄出来,也是事实。不必回避,更不会因此影响他对包括探春在内的一班女儿的亲近。这其间,是没有什么矛盾的。
甚至于,赵姨娘贾环之流,是把宝玉往死里整的。宝玉难道一点也不清楚?可是,他依然替贾环推油灯烫他遮掩,替赵姨娘唆使彩云偷窃担当。这样的人物,宝玉何其厌恶,依然不失伦理本分,依然不撕破脸皮。宝玉其人,之宽容之悲悯,古往今来,罕有人及。
所以我说,大家多虑了,即便宝玉和探春有不是一母所生的隔阂,尽管宝玉有因赵姨娘贾环作怪和探春产生的芥蒂,尽管贾探春改革家弊宝玉不理解,但是,并不影响宝玉对探春总体的态度。
所以,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小燕想到了请宝钗黛玉,宝玉却想起了他的三妹妹:
宝玉道:“怕什么,咱们三姑娘也吃酒,再请他一声才好。还有琴姑娘。”
宝玉就是这样一个人,率性而为,不满就是不满,高兴就是高兴,一切出自本心。这才是符合宝玉的人情人性。
其实宝玉此生,最不满意的,是他的母亲王夫人。这个女人爱他之深,恐无人能及,但因爱生恨,手段之狠,也无人能及,宝玉的幸福,就毁在此人手上。小说虽不见宝玉对母亲一丝一毫的怨言,但叙事之中,反讽连连,令人暗暗感觉到对王夫人的否定。
此人生之大恨,竟然是母亲,种种曲折无奈,感时伤怀,不可道也。此大恨,比之探春之小忿,何如?不足道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