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红楼》之一千零八十九
风之子原创
第四十一回行酒令,林黛玉情急之下念出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被宝钗发觉。第四十二回,送走刘姥姥,宝钗开始审黛玉。所谓: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
这一段,我看宝钗审黛玉,那份感情已经很深了。这其实就是第三十六回宝钗自从觉察宝黛爱情之后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已经从爱情的竞争者和参与者,开始演变为一个知心者和帮助者。然后,就有了第四十五回的义结金兰。
但是,这里,宝钗审黛玉,其实把自己也暴露了。试想当时在座的那么多人,为何独独宝钗能察觉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宝钗不仅看过《牡丹亭》和《西厢记》,而且,其熟悉程度并不亚于黛玉。
黛玉是被抓住把柄了,情急之下,只有求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个时候的宝钗,是已经真真切切的拿黛玉当妹妹了,所以,宝钗在含蓄而疼爱的批评黛玉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往事说了出来:
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这是宝钗的经历,七八岁的时候,也是很淘气的,薛家的孩子,在祖父、父亲健在的时候,一大家子的兄弟姊妹也是常常混在一起,偷看禁书的,呵呵,历史何其相似也。在那个年少青春的年代,谁没有叛逆冲动和幻想的时候?谁能保证,那个时候,宝姐姐没有一个美丽的梦呢?
原来,薛宝钗,我们的宝钗姐姐,也不是天生就这么老城持重的,小时候也曾经淘气过的。在宝玉五六岁、黛玉四五岁的时候,宝姐姐就已经看过了他俩在十四五岁时桃花阵下看过的书了。
但是,宝钗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呢?
第一个原因,肯定是大人的管教。所谓”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第二个原因,是家族巨变。从薛家孩子和宝钗七八岁时候的淘气,到薛宝钗十三岁进京待选,其间也不过五六年的时间,薛家却发生了巨变,薛家的男子,纷纷逝去,祖父、薛公以及薛公的弟弟,薛家已无壮男,就这么败落下去。
第三个原因,就是薛宝钗经历了这一些巨变,看到了人世间沧桑变幻,人情冷暖,富贵云烟,慢慢懂得了世道的凶险和艰难,开始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丢弃了青春的幻想,怀抱着现实的希望,从此开始了她一生为家族牺牲和担当的历程。设若薛家祖父父亲健在,又何必把这个重担挑在宝钗一个十三岁的女子身上?苦命而坚强的宝钗啊。其实从薛蟠打死冯渊,宝钗进京待选,宝钗的老成持重,圆滑世故就开始定格了,她就开始走上了为薛家牺牲的历程。那个年少时淘气的摸样,只能依稀出现在某一个清冷孤寂的梦中了?这是宝姐姐的青春,这是宝姐姐的青春祭。我百转千回,为之唏嘘!
公告:
http://img13.360buyimg.com/n2/jfs/t244/279/1143704769/254643/7112e941/53f6a90fNde8dcaf2.jpg
拙作《风语红楼——风之子解读红楼梦系列1》已于2014年9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大书店和网店上有售,敬请关注。当当购书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54440.html
扫二维码,关注风语红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