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之九百七十六
风之子原创
所谓审美,在一般人看来,大抵是很玄乎的东西。其实不然,第二十三回的一段,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审美,怎么审美。而告诉我们这些的,不是别人,正是《红楼梦》第一美女林黛玉,林黛玉之美,不仅仅在于自身的美,心灵的美,还在于她对于美的超乎寻常的感悟能力。原文: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段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桃花阵中看完《西厢记》后,宝玉和众姐妹去探视生病的贾赦,她独自一人,偶然听到戏班子排戏,然后产生的一段感悟。这段感悟,其实就是审美,关于《牡丹亭》关于《西厢记》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一次大审美。
先来看这审美的发生。首先得有对于美的一颗敏感的心。林黛玉虽然不大看戏文,但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就触动了她的心灵。关于审美,敏感是异常重要的,不敏感,就感觉不到美的存在,如果,林黛玉对于这句话没有一种敏感的心态,后面的审美就无从谈起了,就成了对牛弹琴了。
其次,是要有探寻美的兴趣。兴趣很重要,有高雅的兴趣,就对高雅的事情有意,有粗鄙的兴趣,就对粗鄙的事情留意。林黛玉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引发了兴趣,紧接着又听到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样的好句,就好比饮了一口好酒,由此便发现了一坛佳酿。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贾宝玉冯紫英薛蟠和蒋玉菡以及云儿聚会来,薛蟠胡诌出来的那些个所谓的词曲,粗俗不堪,其实这是由人的趣味决定的,包括贾琏,为什么他总是把人尽可夫的女子视为珍宝,原因曹雪芹说了,两个字“粗鄙”。
第三,由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引发,林黛玉的审美由此不可收拾,如清泉般流溢了出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的美句进一步撞击着黛玉的心灵,爱美的人总是为美而折服,审丑的人总是以丑为乐,林黛玉这样的审美高手,听到这样的美句,恰如武学高手遇到了葵花宝典一般的武学秘籍,是把持不住的,因此,林黛玉“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已经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了。
第四,既然,这样的句子引发的感情,林黛玉已经控制不住,那么,就如小溪要寻找它固有的轨迹一样,就会在野草斑斓的原野去闯出路来。因此,这里关于审美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出现了,那就是联想,有着审美内在逻辑的联想(而联想的极致,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谓的“通感”),把这种审美的情感借助相似相近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于是,林黛玉想到了“水流花谢两无情“,想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想到了刚看的《西厢记》里面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的唯美境界。它们表达的都是一种留不住的时光留不住的爱情留不住的忧伤。就是这短短的一段思量,林黛玉把中国古典诗词最经典最唯美最伤情的意境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意境链,使得诗歌实现了文本主义所谓的成为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或者说是意境的繁殖。为这种相似意境找到内在逻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代表的了审美的至高能力。
林黛玉也罢,曹雪芹也好,在那个时代,居然拥有如此惊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居然拥有如此现代的文学思维,居然早在各种西方文学理论诞生之前就已经实践了这些所谓的审美理论,不知道那些西方现代美学家们看到这段,会作何感想?
公告:
拙作《风语红楼——风之子解读红楼梦系列1》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将在各大新华书店上市,敬请关注。当当购书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54440.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