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凄凉余生

(2013-07-16 08:26:05)
标签:

红楼梦

风之子

分类: 《风语红楼》(初始本)

            《红楼笔记》之七百五十一

             风之子原创

 

    小说第一回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后,脂砚斋有重要批语,可以说几乎概括了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凄凉人生。

    这段批语,分两段,或者说就是两条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两条批语,有如下特点:

    第一,这两条批语,肯定不是同时写的,而是先后加注的。第一条,是曹雪芹刚去世的时候脂砚斋写的;第二条是脂砚斋已经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写的;

    第二,其实,第一条批语的时候,脂砚斋已经透露出自己不会在这个世界苟活太长时间的意思,所谓“泪亦待尽”,说自己的眼泪也快流尽了,也快要跟这个世界告别了。这种精神暗示,对于生者来说,是可怕的,也几乎是致命的,说明脂砚斋的生命意志已经垮掉了;

    第三,曹雪芹死后,脂砚斋遭受的打击很大,常常为怀念曹雪芹而落泪,很显然,脂砚斋在曹雪芹死后的余生中始终没能走出曹雪芹死亡的阴影,始终沉湎在曹雪芹死的悲痛和思念之中;

    第四,这种哀伤和思念,竟使得一贯理性的脂砚斋也不免做出感性的臆想,欲寻虚构的青埂峰,为什么?就是为了见到那块已经回到本源的石头啊。这就再一次说明了,曹雪芹就是把自己定位为小说中的石头的,脂砚斋也是高度认同的。可惜,遇不到超度石头的癞头和尚啊?所以,脂砚斋感到无比的惆怅。这个惆怅很重要,它点明了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总体心境,那就是惆怅!

    第五,就像是和第一条的“泪亦待尽”呼应一样,第二条批语,则应该是脂砚斋将死的时候写的。这条批语,是牵挂这本尚没定稿的小说,愿上天再造出一个曹雪芹一个脂砚斋来,把这本小说给最终完善了,才好啊,那样的话,曹雪芹和脂砚斋也就死而无憾了。

    这条批语,我觉得透露出很多信息:

    1.曹雪芹死后,手稿确实在脂砚斋手里,其实,就算朋友们说的,曹雪芹有妻子,但以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关系,手稿依然只可能在脂砚斋手里。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曹雪芹死后,脂砚斋依然在批阅《红楼梦》,批阅《红楼梦》已经成为脂砚斋在曹雪芹死后的余生中的主要活动了,不然,何来这条脂砚斋感觉到将不久于人世之后的这条批语呢?

    2.这条批语也再次证明,脂砚斋并非曹雪芹妻子,脂砚斋的年龄,和曹雪芹相差不大,曹雪芹死后不久,脂砚斋也死了,而曹雪芹死的时候,尚有刚续弦的妻子,所谓“新妇飘零目岂瞑”,脂砚斋显然不是曹雪芹的妻子;

    3.脂砚斋也担忧自己死后,《红楼梦》手稿的保存问题,显然,在他将死的时候,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想的保存人选,所以才会发出那样“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的感叹来,就是因为世上再也不会有曹雪芹和脂砚斋这样的红楼知己了呀。这就印证了拙文《《红楼梦》手稿其实是脂砚斋丢的》的推测,脂砚斋生前,并没有找到理想的保存《红楼梦》手稿的人选,在他死后,手稿的安全问题,就相当成问题了,散失几乎就是它的命运了;

     4.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脂砚斋应该死于甲午八月后不久。具体年代不知道,但具体的时段,还是相当清楚的;

     5.曹雪芹是哭《红楼梦》哭死的,脂砚斋是哭曹雪芹哭死的,这样的知音,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可比了,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脂砚斋逢曹雪芹。千古知音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