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之七百四十八
风之子原创
读《红楼梦》到这个程度,关于曹雪芹的印象也逐渐清晰起来。如果从作者的角度,或者说从创作学的角度来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三个:
1.保护自己,避免满清文字狱的迫害。
因为曹雪芹家原本就是高官富贵人家,是被抄了家的。这样人家,官府是盯着的,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满或者再犯什么事儿。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定不能给想整曹家的人落下什么把柄;
2.保护隐私,避免读者和现实人物对号入座。
这个很重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为了纪念那些杰出的女性,而那些杰出的女性的真实面目,是不能示人的,因为她们或者已经死了,或者过着悲惨的人生,这样的暴露,毋宁是一种折磨或者说羞辱。
3.艺术需要,满足亦真亦幻的创作手法。
这个不用多说了,是贯穿在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的。曹雪芹要虚幻,首先就得虚幻自己,一方面把自己和《红楼梦》撇清,另一方面又把真情实感融入其间。
在我看来,正是上述三个原因,使得曹雪芹精心设计了自己的“人格分裂”。
说了半天,有人要说了,那么,曹雪芹到底是怎么样把自己“人格分裂”的呢?
第一,就创作过程当中,曹雪芹把自己分裂为:
1.石头——这场情感悲剧大戏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2.空空傲人——转抄者;
3.曹雪芹——小说的编撰者,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第二,就小说人物塑造方面,曹雪芹把自己分裂为:
1.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世,和绛珠草(林黛玉)结缘;
2.贾宝玉——神瑛侍者的今生,和林黛玉(绛珠草)相恋;
3.甄宝玉——贾宝玉这个人物的真实原型,也就是曹雪芹真实身份在小说中的泄露。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本着“真事隐”和“假语存”的原则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创作手法,曹雪芹真的是煞费苦心,原本可以写成一部自传小说的《红楼梦》,被他“分裂”成了一部关于“别人”的小说,而那个“别人”,分明又是他“自己”。而这个分裂的过程,就是虚幻的过程,就是亦真亦假的过程。
第一,因为创作者的“人格分裂”,《红楼梦》不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只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这是有本质区别的。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曹雪芹通过神话的方式,虚构出石头和空空道人,从而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编撰者的角色了;
第二,因为曹雪芹自己编撰者的定位,以及神瑛侍者这个人物的虚构,曹雪芹进一步撇清了自己和小说故事的关系,把贾宝玉定义为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虚构的人物,但是,那个虚构的壳中,全部盛满的是曹雪芹的情感和人格。这还不算,然后,曹雪芹再塑造一个甄宝玉,作为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所谓真实的存在的影子,告诉大家,贾宝玉这个人物,其实不是虚构的,而是真有的,但是,这个真,不仅仅是甄宝玉的真,其实也是曹雪芹的真了。
就这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曹雪芹通过把自己“人格分裂”的过程,不仅仅很好的保护了自己,保护了小说里的杰出女性的原型,而且找到了一条杰出的创作小说的艺术方法,那就是“亦真亦幻”、神话和现实参杂的创作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