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笔记》之七百
风之子原创
读到第七十八回,有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红楼梦》里有太多的孤女。这里所谓的孤女,是指父母双亡的。
先从十二钗看:
林黛玉是孤女、史湘云是孤女、妙玉是孤女、晴雯是孤女,香菱是孤女。
还有,秦可卿其实也是孤女,秦业只是她的养父。秦可卿是从育婴堂里抱来的。金陵十二钗点出来的十五人,明确就有六人是孤女。其实只要细细推断,八十回后,王熙凤死于狱神庙中,贾琏被流放发配,估计也活不长,被拐卖的巧姐其实也是孤女。
对了,还有一个贾惜春,虽然她还有个哥哥贾珍,还有贾母等长辈,但贾敬一死,她其实也是孤女。八人。这样一来,十二钗中点出来的十五人中就有八位孤女,套用一个很俗的计算法,占比达到53.3%,占一半还多了。
这只是十二钗里的,还有呢?
薛宝琴也是孤女,九人了。
如果眼光再开阔一点,人数就更多了:
那些戏班子里的小戏子,芳官、龄官、藕官、蕊官、菂官等等,即使父母还在,也是被卖了,此生无依无靠的,即使被王夫人发落也是要么跟了干娘要么入了空门的,难道,不是孤女?
《红楼梦》里孤女的大量存在,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何如此?因为作家设计的人物身世和命运,其实就是作家对于事物的一种潜在的看法。这就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悲剧观或者说女性悲剧观联系起来了。
在我看来,《红楼梦》里孤女的大量存在,其实正是曹雪芹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性质的一种写照。在曹雪芹看来,在那个时代,即使有贾宝玉那样的男性,即使有如大观园神话般美女的时光,但是,女性,终掩不住悲剧的命运,她们的命运,不可阻挡的都是悲剧性的。
同时,这种孤女的象征,还预示着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一种与生俱来无法克服的孤独感和孤立无援的生存环境。
1.孤女是孤立无援的,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是孤立无援的;
2.因为是孤立无援的,所以孤女是孤独的,那个时代的女性也同样是孤独的;
3.孤立无援和孤独,早就了孤女的悲剧性命运,也造就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这里面的隐喻和象征,其间的语言逻辑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孤女,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广泛存在的象征,它其实在象征着曹雪芹内心对于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悲剧性的总结,那就是这些女性,即使父母双全也多半是悲剧性的结局。
这是曹雪芹悲剧观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对于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批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