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2022-06-22 10:03:31)
标签:

长至

祭地

分类: 文史杂谈
      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的“午”位、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即是夏至。至者,极也,也可理解为“最”:太阳升起的位置最靠北、日照时间最长、正午时立竿之影最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中午则“立竿无影”。
据古人观测,这一天“昼,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所以,夏至又叫长至。唐韦应物诗:“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古人还观察到,夏至之日,“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音决,即伯劳鸟;反舌,是一种鸟,又名百舌,学名叫乌鸫。
       夏至在古代是重要节日。《吕氏春秋·仲夏纪》中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这意思是说:夏至这天,要用雏鸡、新黍、樱桃祭祀祖先。“尝”是祭祀之名;“羞”,是进献之意。宋代以后,夏至这天朝廷要给官员放假三天。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祭地,始于周代。祭地之礼,源自上古之自然崇拜。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始生;夏至,阴气始生。天为阳,所以冬至祀天于南郊;地为阴,所以夏至祭地于北郊。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建于金代,地点在中都城通玄门外,今北京复兴门外会城门东北。明清两代,夏至皇帝要到地坛祭地。位于安定门外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五月。本着“天圆地方”之说,地坛的平面是方形的,所以又名方丘。周围有水渠,象征水泽。故地坛又名方泽坛。《明史·世宗本纪》:嘉靖十年五月壬子,“祀地皇于方泽”。这是地坛第一次被使用,清朝因之。
       夏至以后天气渐热。明人《五杂俎》中有夏至后“九九气候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夏至日,清朝皇宫里则吃水晶肉、水晶鸡、水晶肚。老百姓讲究吃炸酱面。此时新麦归仓,吃面有尝新的意思。俗谚: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以后,昼渐短,夜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