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粉团·匾食·混炖汤

(2021-09-09 08:49:01)
标签:

金瓶梅

食文化

分类: 文史杂谈
        《金瓶梅》里有大量的歇后语、俏皮话儿,生动、幽默,耐人寻味。比如,“破着一命剐,便把皇帝打”“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湾,人的名,树的影”……这些倒还都通俗易懂;而有的就比较费解。第八回里,小厮玳安说的一句俏皮话就比较费解:“自吃你卖粉团的撞见了敲板儿蛮子叫冤屈——麻饭肐胆的帐。”因为潘金莲给玳安吃了一碟蒸饺、又给了数十文钱,要他捎信给西门庆“千万来走走”。如若西门庆不来,“都在你(玳安)小油嘴身上”。于是玳安说了那句话。其大意是:这事比较麻烦,但因为吃了你的,所以不得不办。
      这句俏皮话里的粉团是什么?笔者曾问过几位老资格的北京人,都说不知道。后来找到答案了,原来就是元宵。  《甲申朝事小纪》里说,有一天崇祯皇帝想吃元宵,管事太监的从外面买来一碗。崇祯问:多少钱呀?回答说:一贯(即一千钱)。崇祯笑了:“朕在藩邸时,三十文钱就买一碗。今算一贯耶?”在这段记叙中,作者特别注明:元宵即粉团。作者王朝是浙江人,可见粉团是江浙一带对元宵的叫法。
       不过《金瓶梅》里仍然叫元宵。第十五回里对元夕灯市中的描写就有“卖元宵的高堆果馅”之句。《金瓶梅》的人物生活在大运河畔的山东清河县,元明以后是交通要道,南北文化交融也必然反映在食品上,因而一种食物同时有南北不同的叫法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第八回,潘金莲“做了一笼夸馅肉角儿,东西门庆来吃”。这句话,有的版本作“裹馅肉角儿”。裹字不通,疑是抄书人谬改的。什么叫“夸馅”?因为不是本地的做法。夸,即“侉”的假借字。
       潘金莲的夸馅肉角儿是蒸制的,一笼蒸了三十个,叫迎儿偷吃了一个。煮制的叫水角儿。第七十七回,西门庆冒雪来到郑爱月儿家,“丫头拿了三瓯儿黄芽韭菜肉包一寸大的水角儿来”,和两个粉头一起、每人吃了一瓯儿——水角儿只有一寸大,还是盛在小碗里吃,这不是馄饨么!
       我们说的馄饨,《金瓶梅》里叫馉饳(g duò)。第二回西门庆问王婆:潘金莲是不是“卖馉饳儿李三”的娘子?明人方以智《通雅·饮食》:“恽忳(音云吞,即馄饨)……近时又名鹘突”。鹘突,即馉饳的另一种写法。看来馄饨的名称太多了:云吞、馉饳、抄手,恐怕还有个名字:馎饦。
馎饦,所有的解释都说即面条。然而《聊斋志异·馎饦媪》中的妖怪老妇人,撩起衣襟,从腰中口袋里“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这能是面条么?后来发现,老妇人的馎饦原来是土鳖虫变的!如果馎饦是面条,现原形之后应该是蚯蚓才对吧!
      《金瓶梅》里也有馄饨,但跟我们今天的馄饨相去甚远。第七十六回,西门庆吩咐春梅给他做碗馄饨汤:“把肉鲊打上几个鸡蛋,加上酸笋韭菜,和上一大碗香喷喷馄饨汤来。”这汤应叫“混炖”才对。
    “匾食”在这部小说里出现过两次。一次出自王婆之口,说武大家卖的东西里有“干巴子肉翻包着菜肉匾食饺”(第二回);一次在第六十七回,西门庆看着迎春给李瓶儿牌位前“设摆羹饭完备,下出匾食来”。下,指“下锅水煮”;蒸,说“上笼屉蒸”。一个“下”字,说明匾食是水煮的。匾食,才是我们当下说的饺子。直到今天,山西许多地方仍称饺子为匾食。不是有那么一句俏皮话吗:“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有意思的是,蒙古语说吃饺子也是“匾食伊滴(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