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花镇的长城有“骨头”

(2021-06-02 07:57:50)
标签:

长城

西水峪

分类: 北京史地
黄花镇的长城有“骨头”
       有关资料说,长城的构造是:墙基用条石垒砌,墙身外包城砖,内填碎石黄土。这种说法可能不太全面。近日在黄花镇看到一处残长城,发现长城墙体内部是有“骨头”的。
      位于燕山山脉中部的黄花镇,西有居庸关,东有慕田峪,在古代是一处要塞。明朝人著的《长安客话》中说,黄花镇为京师北门,是“极为紧要之区”。据《四镇三关志》,黄花镇下有十个隘口,分别是南冶口、大长峪口、小长峪口、本镇口、鹞子峪口、撞道口、石湖峪口、西水峪口、石城峪口、枣园砦口。这些隘口分别建于永乐、正德、嘉靖年间。因黄花镇正在明皇陵之北,嘉靖三十年,将蓟镇分为昌、蓟两镇,黄花镇为两镇结合部:黄花镇以东为蓟镇,黄花镇以西为昌镇。黄花镇为两镇共守。
       直到嘉靖年间,京北的防御仍然很薄弱,可谓千疮百孔不堪一击,蒙古部落的骑兵几次越过残墙冲入内地。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天,蒙古俺答部大举进攻,兵临古北口。都御史王汝孝率蓟镇兵迎敌。俺答兵另派一支精兵,从西边溃墙进入,南北夹击,明军大溃。接着,俺答兵沿潮河川进发,毫不费力地来到北京城下。这次危机史称“庚戌之变”,怀柔、昌平遭到劫掠,明陵遭到破坏,“杀掠不可胜计”,震惊了一直沉迷于道教、懒于朝政的明世宗朱厚熜。黄花镇以西别立昌镇、北京城修筑外城,就是在这次危机之后。
      大规模修建长城、完善京北地区的防御体系,始于隆庆年间。隆庆二年(1568),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赫赫战功的戚继光被调来蓟镇,总理蓟州、保定、昌平三镇练兵,后升任总兵官。他在巡行北部边塞之后,建议朝廷修建敌台。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隆庆五年(1571)秋天,“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明史·戚继光传》)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有敌台的长城。
       前文说到有“骨头”的残墙位于景区西侧的西水峪段。这里东西都是高坡,地势相对低洼,地形平缓。大概正因为如此,这里才成为当年建水库拆取石料的首选地段。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有一段当年只拆了一部分墙体,墙基的花岗岩有些还在,墙基以上的砖石则被拆走了,暴露出长城墙体的内部构造:内外两侧,是用方形的花岗岩石块砌起的石墙,两道石墙的内部,填充着大大小小的碎岩加石灰粘合剂。引起我注意的是,长城内部每隔丈余,便有一长条石梁横贯墙体,截面约一尺乘二尺见方,且众多条石梁呈不规则分布,高低错落,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这些横贯墙体的石梁无疑会使长城更加坚固。它们,可谓是长城体内的“骨头”。
      这种筑墙的方法可能是从夯土墙借鉴而来的。夯土筑墙,墙体中有用来加固的木料:竖着的“永立柱”和横着的紝木。古人想得很周到:光有肉没有骨头,墙会不结实,给一定的外力,就可能被推倒。而内中加上立柱,就大大增强了墙体坚固度。但是光有立柱,墙体会不会纵向开裂呢?于是又加上横着的紝木,这就使土筑的墙体内部有了骨架,就像今天混凝土里加的钢筋,横竖都不易开裂了。有学者考证,元大都的土筑城墙,就是用这种方法筑造的。
      黄花城长城的墙体里,会不会也有竖着的石柱呢?
      或许,只有地势平缓又易于遭受攻击的地段,墙体内部才有“骨头”的吧。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的长城,构造也会必然因地势地形不同而发生变化。在险峻的山脊上,内外两侧的外墙就不必砌成一样高:外侧砌在坡上,自然要高一些;内测砌在山脊上,低一些就能和外侧墙取平。这种地段的城墙因背靠山体,有山脊石岩作后盾,自然很坚固,也就无须在墙体内夹筑“骨头”了。
      戚继光用来修筑长城的,不是工匠,而是戍边的士兵。在没有敌情的时候,士兵们就放下兵器拿起工具。当时修建的长城相当坚固的,使得长城在历经几百年风雨之后,还能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雄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