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的白塔山东北坡,立有乾隆钦题的“琼岛春阴”碑,碑阴刻有乾隆的七律一首:“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
清于敏中等人在《日下旧闻考》一书记有乾隆此诗的小序:“承光殿之北,孤屿瞰临北海……山多奇石,宋艮岳之遗,金人辇至于此。”白塔山南半腰南,有一块昆仑石,背后也有乾隆题诗:“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这些诗文中都说到了一个意思:白塔山上的这些奇石,是金人从艮岳拉来的。
艮岳,是宋徽宗赵佶动用人力,花费五年时间,在汴京城东北方堆起来的一座小山,名叫万岁山,又叫万寿山。“山周十余里,高一峰九十步”,亭台楼观,不可胜纪,珍禽瑞兽,应有尽有。山上遍植珍奇花木,广置玲珑美石。因为在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所以又叫艮岳。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钦徽二帝连同汴京城内的各种珍宝,被金人统统带到了北方。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金世宗完颜雍仿照艮岳,在燕京城外东北方修建行宫,开挖高梁河,堆起了一座小山,即琼华岛。岛上焉能没有奇石?金世宗便动用民夫,将艮岳遗留的奇石辇至燕京。那个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又没有起重设备,把一块重达千百斤的石头运至千里之外的燕京,谈何容易!
这些从艮岳拉来的奇石,又叫“折粮石”。或许有人以为,金朝的老百姓能拉来这些石头换粮食——不是的。夏仁虎有一首咏颐和园内“青芝岫”的诗,首句说“不折钱粮竟破家”,是说明朝人米万钟雇人把“青芝岫”从房山运回京城,因为这块石头太大了,运到半途就败了家,说明民间再有钱的人,也做不了运石头这样的事。诗人自注云:“北海琼华岛石,元时移自艮岳。民间准折粮税,故俗称折粮石。”夏诗人说的朝代虽不对,但对于“折粮石”的解释是对的。
何为“折粮”?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有皇帝的时代,皇帝是最大的地主。农民种地,每年要向皇帝缴纳地租,只许皇帝减免,不许百姓不缴或少缴。除此之外,每年农民还要为朝廷效力若干天,称为力役。力役如果是雇佣性质的,朝廷就要向付出力役的百姓付酬。据《金史·食货志》,大定二十三年,宗州一百姓“告乞徵还所役牛夫钱”。省臣奏知世宗,世宗说:既然百姓已经付出力役了,就应付钱给他们(此既就役,复徵钱于彼),以前虽然是这么办的(前虽如此行之),但恐怕这钱到不了老百姓手上。“不若止计所役,免租税及铺马钱为便”——不如根据他们付出的力役多少,免除他们的田租和其他税费,这样更方便。按照金世宗的这一旨意,主管官员将应给付的钱数报上:总计六万四千余贯,折合成粮租,为八万六千余石。按照这一政策,参与将艮岳奇石运至燕京的老百姓,可以根据距离远近和运量来减免地租。这就是“折粮石”的由来。折,是折合、折抵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