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载文说到石景山模式有座神秘的庙宇:承恩寺,推测说此寺庙在明代可能是一处特务机关。笔者认为认为:它应该是一座军营,或许和刘瑾有关。
承恩寺自建成之后虽有僧人住持,却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一句话:此寺庙不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不是宗教场所,那是什么场所呢?笔者以为,是军事机关。进一步说,应该是一个团营的营地。进一步说,或是刘瑾的军事基地。
说它是军营,理由是:
一、四角碉楼是用来做军事防守的。
承恩寺四角各有一个石砌碉楼,有门有窗有楼梯,顶层有瞭望孔,底部有地下室,四个碉楼之间有地道相通。明显是用来做军事防御的。
二、庙的中后院,有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自然是用来练兵的。
三、此庙分为东西两部,西半部礼佛,而东半部却供的是关公。关公是“武圣人”,常建在军队所在地。
模式口是明代由西山进入北京平原的一个重要通道,在这里驻扎一支部队是非常必要的。
当地传说,这座庙是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的。
笔者认为很有可能。
第一,正德初年总督京师团营的,就是刘瑾。所以笔者推论:这座庙就是刘瑾的一个军事基地。
第二,动工修建承恩寺在正德五年春天,建成于正德八年。从立于正德十年的李东阳《承恩寺记略》中看,这座皇帝敕赐的寺庙,刚建成两年庙就已经“溷于氓居,践于樵苏,闭而不发者久矣”,为什么?因为刘瑾倒台于正德五年秋天。
刘瑾是明朝最坏的宦官之一。朝中的大臣,他敢随意杖打、下狱或处死。大臣给皇帝的奏折,要先用红色的帖子呈给刘瑾,称为“红本”,然后再上报通政司,称为“白本”。朝中都把刘瑾叫“立的皇帝”,而武宗是“坐的皇帝”。
刘瑾干的坏事太多了,连他原来的宦官弟兄都对他产生了不满。其中和刘瑾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太监张永。大臣杨一清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怂恿张永除掉刘瑾,并为他出谋划策。
正德五年四月,安化王朱寘鐇以讨伐刘瑾为名起兵。张永奉命率兵前往征讨,出师得胜,活捉了朱寘鐇,平定了叛乱。张永在给皇帝的报捷奏疏中提出,要在八月十五举行向皇帝献俘的仪式。刘瑾却要他推迟几天。因为刘瑾的哥哥死了,要在八月十五这天送葬。京中传闻,说刘瑾要借举行葬礼的机会发动叛乱,还有消息说,刘瑾要待张永回来以后将他逮捕。——这些传闻当然是有人故意制造的。
张永得到消息便提前回京了。献俘之后,武宗设宴慰劳张永。宴会结束,待刘瑾等人离宫之后,张永拿出了朱寘鐇声讨刘瑾的文告给武宗看,并当面揭发刘瑾的十七条罪状。已有醉意的武宗低头说:“刘瑾负我。”张永说:“这事不能迟缓。”趁着武宗的酒劲儿,张永等人敦促武宗下旨逮捕刘瑾。张永等人拿到圣旨后便连夜动手,逮捕了刘瑾,并派人查封了刘瑾在京城内外的住宅。
这件事发生的太突然了,以致满城官民镇骇,街巷喧嚣鼎沸,好几天才平静下来。
成为阶下囚的刘瑾装出一付可怜相来向武宗求情。张永怕武宗心软饶恕刘瑾,极力鼓动武宗亲自去抄刘瑾的家。在刘瑾家里,武宗亲眼看见了刘瑾私刻的印玺、平天冠、衮龙袍、玉带、金龙盔甲等违禁之物,还有大量衣甲、弓弩等兵器。在刘瑾常不离手的扇子里,发现藏有两把锋利匕首。武宗相信了:“这个奴才果然要反!”
刘瑾被凌迟处死了。许多受害人亲属花一钱买其一片肉,去祭奠死者,也有生吃刘瑾肉以泄愤的。
承恩寺春天开工,刘瑾秋后被处死。也许正是由于这样一场变故,承恩寺才在刚建成之后就山门紧闭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