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通州八里桥即将退役,不再通行机动车。一座新桥已经开工建设。
通州之西的这座石拱桥名永通桥,因为距通州治所八里,故又名八里桥。此桥与昌平北沙河上的朝宗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并称为京城三大古桥。卢沟桥修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八里桥和朝宗桥修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相差二百五十多年。
八里桥和朝宗桥的督建者,同是明朝正统年间的工部右侍郎王永和。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误记作王永寿。王永和,字以正,崑山人,永乐中举于乡,正统六年进兵部给事中,正统八年擢工部右侍郎。正统十四年,他跟随明英宗出征瓦剌,死于土木之役,后来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具体负责八里桥施工的,是内官监太监阮安。据明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所作的《永通桥记》中说:
“通州城西八里有河,京都诸水汇流而东。河虽不广,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溢,常架木为桥。比舟为梁,数易辄坏。内官监太监李德以闻于上,欲于其地建石桥。乃命司礼太监王振往经度之。总督漕运都督武兴发漕卒,都指挥佥事陈信领之,工部尚书王会记经费,侍郎王永和提督之,又命内官监太监阮安总理之。”
这位阮安也是一位对北京城建设有功的人物。他是永乐年间张辅征交趾带回来的,留在了宫里。《明史》说他“有巧思,奉明成祖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
正统以前的北京城,九门只有城门洞,没有瓮城也没有城楼。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决定完成城池建设。先前受命的人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后改由阮安负责。他调动在京师训练的军卒一万人,增加其粮饷,轮班上工,这就没有惊动百姓;建筑材料使用官府积存的,因而也没有再让朝廷动用帑银。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竣工,九座城门增建了月城、门楼、城濠、桥闸。另外,九门外原来都是木桥,此次全部改为石桥,同时设置了九道水闸。
阮安负责建造的八里桥东西五十丈,水道三券,“券与平底石皆交互通贯,锢以铁,分水石护以铁柱,当其冲,桥南北二百尺,两旁皆以石为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