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奤夿屯考

(2014-11-22 20:03:56)
标签:

明初移民

分类: 北京史地

昌平区有个名字很怪的村子,叫奤夿(音“哈巴”)屯,地点在京包铁路昌平车站附近。这个村名为什么奇怪?因为它不是汉语,而是蒙古语译音。请教了昌平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我是“河边”的意思。然后在百度上,也找到了相同的答案,并说这个村形成于元代。

笔者对蒙古语很感兴趣,但对于“奤夿”这个词很是生疏。在《日下旧闻考》里找到了一个发音接近的词“哈布尔”,是“春”的意思。用季节来命名一个屯,似乎不大合理,除非还有叫冬屯、夏屯、秋屯的名字作为佐证。从这村的位置来看,村子的东面有一条北沙河的支流,译作“河边”是比较合理的。

至于奤夿屯的历史,说元末明初比较合理,说它是元代屯粮的所在似乎理由不大充足。元朝的粮食来自张家湾,或者海运,或者漕运,都不会经过昌平。另外,元朝皇帝夏天要到上都去避暑,北边不远就是龙虎台,那里建有行宫,用不着在奤夿屯这地方储粮。

为什么说奤夿屯的历史始自元末明初呢?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徐达攻破元大都,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北遁,大都改叫北平。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徐达驻师北平。当时城内尚有大量蒙古族遗民。徐达将这些“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迁到周边各县屯田。以每户五口人计,三万二千户大约16万人。具体分布是:大兴四十九屯,宛平四十一屯,良乡二十三屯,固安三十七屯,通州八屯,漷县九屯,武清十五屯,蓟州十屯,顺义十屯,昌平二十六屯,总共254屯(转引自《日下旧闻考》卷四)。这也是北京周边地区叫“屯”的村名较多的原因:大屯、小屯、前屯、后屯、东沙屯、西沙屯、三里屯、六里屯、新立屯、皂角屯、牛堡屯……

奤夿屯,有很大可能是这254屯其中之一个。

明代北京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也是从洪武四年开始的。《明史·太祖纪》记载,是月(指洪武四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山后,泛指太行山以西、军都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注意,这个数字,比迁出的户多出三千户。等于是将北平城内的居民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置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