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刹海湖因一寺而得名

(2014-06-13 12:59:09)
标签:

西涯·法式善

分类: 北京史地

什刹海因何而得名?百度提供的一种答案说,是由于湖周边分布着十座庙。已故的单士元老先生即持此说,北京有的报纸也持此说。这个说法对么? 不对,什刹海最先是一座寺庙的名字。

上世纪80年代,晚报五色土发过一篇短文:《什刹海的得名》,提出了什刹海得名的一个所谓“准确原因”:清朝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蒙古族学者法式善居住在什刹海西岸,邻近明代李东阳的故居。因李东阳号“西涯”,所以法式善自号为“小西涯”。法式善请当时的著名画家罗聘(即罗两峰)作了一幅画《小西涯诗意图》,图中画的是,一片松林之中,有一宽广寺院,中间有座两层的楼阁,两旁列有较低矮的十座庙宇。画下有大学士翁方纲的题诗,曰:“一源汇而西,十刹沿以次。”

翁方纲题诗的意思是:“湖水的源头在西方,湖边排列着十座庙宇。”可见,认为什刹海湖得名于湖的周边有十座庙的说法,在清代已经成为众多人的共识。

编辑这篇稿子的,是我十分尊敬的老编辑李凤祥老师。我记得,当初稿件作者是带着这幅画来报社找李凤祥老师的。法式善、翁方纲、罗两峰,都是清代名人,又有画图和题诗为证,李凤祥老师也接受了这一说法。

笔者无缘见到这幅画。但笔者认为,翁方纲有可能误解了此画的含义。画中那栋楼阁,很可能是法式善的宅第。国子监祭酒,乃皇家最高学府之长,卜居于风景优美的湖畔,盖一栋两层小楼,应该不成问题。而那所谓十座庙宇,其实是一座庙宇。试想,即使湖的周边确有十座庙宇,怎么可能聚集于一隅?

还好,此画上还有画的主人法式善的自题小诗:“十刹俨号舍,而名十刹海。”这意思也很明白:因为一座建筑俨然如同考场号舍的“十刹海”寺,所以(此湖)名叫十刹海。就是说,十刹海,不是十座庙的意思,而是一座庙的名字。——看来,“小西涯”名不虚传,对“西涯”一带人文历史十分清楚的。

这座名为“十刹海”的庙宇,位置在今德胜大街段位胡同,是明代万历年间僧人三藏建造的。庙门坐西朝东,占地五十亩,内有房舍三十余间,高低大小无区别,为体现佛教主张平等的思想,即使是佛殿也不比其他房间高大,只占其中一间,俨然如科举考试的考场——号舍一样。明代僧人修懿写诗称赞十刹海,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直言等贵贱,醒语破愚蒙,僧不骄恩帑,佛宁藉像工?”——此庙宇用建筑语言表达了贵贱平等的理念,僧人不依赖皇帝赏赐的国库银两,佛也不凭借雄伟的造像;“哀悯西山寺,游观额大雄”——游览西山诸寺,见到那些悬挂“大雄宝殿”匾额的佛殿,令人悲哀!(见《宸垣识略》卷八)

《帝京景物略》说:“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京城的庙宇,没有像十刹海这样的;“其供佛,不以金像广博、丹碧宇峥峥也”——它没有众多的金像,也没有雄伟高大的佛殿建筑。这位三藏和尚也与众不同:“终身未尝寝,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修卧时”——从来不躺下睡觉;“主十刹海二十年,终未饭长住一颗”——主持十刹海寺二十多年,从未在寺里吃过一粒粮食;“日出乞食,归立钟板侧”——白天到外面去讨饭,回来就站在钟板之侧。这位大师很有性格,对待来求教的大官、财主,一律像老师训小学生一样不客气;一位官宦人家的女眷前来求问,他呵斥道:“你一个女子,丈夫又是当朝显贵,念佛就该在自己家里,怎么能外出来见僧人!你们家没有家法,我这里却有佛法!赶快给我回家去!”这位三藏大师颇受世人尊敬。他外出讨食并不说话,也不入人家,手持念珠立地念佛,身前仰置一瓢。百姓见其瓢仰放,就知大师尚未用餐,争相将斋饭放进他的瓢里。用过餐之后,他就将瓢扣过来。这位三藏和尚,圆寂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直到崇祯初年,他用过的数珠、饭瓢,还悬挂在十刹海庙中。——在北京城,十刹海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寺庙。

当代学者侯仁之先生题写的《什刹海记》碑文说得很明白:“湖滨梵宇林立,旧有佛寺曰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今庙宇虽废,而十刹海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虽然侯先生对庙宇名称的解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对于什刹海湖得名之原因,已然做出定论了。

以湖畔庙宇之名为湖名,非什刹海一例。积水潭之滨有净业寺、莲花庵,自明代起,有人称积水潭为“净业湖”和“莲花池”的。清代学者昭梿《啸亭杂录》中一篇《法式善居净业湖畔》为证。该文说:“祭酒(法式善)居净业湖畔,门对波光,修梧翠竹,饶有湖山之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