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的圣经,为什么?
(2012-06-29 22:06:01)
标签:
门外汉瞎说之二 |
分类: 戏曲杂谈 |
京剧是什么,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它是中国的国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秀剧种,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娱乐形式……
这些答案都对,但是都不完全。或者说,都没有回答到位。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我听京剧界的一个朋友说,戏者,戏也。前面那个“戏”是名词,后面的“戏”是动词,意思是“游戏”、是“玩儿”。这个看法很有代表性。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如离开领导岗位的老干部,退休在家赋闲的老工人,就是把京剧当成一种爱好、当成“玩儿”的。
京剧,可以是好玩儿的游戏。其实,只要你喜欢,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到玩具,甚至包括杀人的武器。但是,好玩儿毕竟不是京剧的本质特征。
对于京剧演员来说,京剧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手段,尤其在旧社会,京剧是他们养家糊口的饭碗。他们从小卖身进戏班子,一边挨打受罪一边学戏,可绝不是为了好玩儿!
对于那些戏迷、观众来说,京剧是愉悦他们身心的工具。他们,是京剧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京剧艺人们的衣食父母。没有观众的捧场,京剧就活不下去。
决定京剧命运的,除了演员、观众之外,还需要有创作者、编剧,通常是一些既懂戏、又有学问的文化人。他们提供脚本,编写唱词,艺人们这才有戏可演。对于这些文人来说,京剧是他们展示才华、抒发豪情、消除心中块垒的手段。元朝为什么戏剧那么发达?就是因为元初没有恢复科举制度,文人们有劲儿无处去使,于是便只好为艺人们编写剧本。
与京剧有关的就是这三方面的人吗?就是这三个方面决定着京剧的兴衰吗?不对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决定着京剧命运的关键方面,那就是:统治者。正是乾隆年间对于戏剧的清理整顿,这才确定了京剧发展的方向;正是慈禧对于京剧的喜爱,京剧才得以诞生、发展、繁荣。对于统治者来说,京剧,可不是玩具,而是对老百姓进行宣传教化的工具。他们很看重这个工具,很在乎你演什么、怎么演。可以让你演,也可以不让你演。所以,光有老百姓的喜欢与否,没有用的。乾隆年间,北京城里有一位名叫魏三、魏连生的秦腔演员。他的戏那叫火,场场爆满。原来听昆曲、弋阳腔的观众,都叫他吸引过去了。为什么?因为他唱得好听,演得好看,观众喜欢。结果怎么样?乾隆皇帝一道圣旨下,和珅把魏三赶出了京城——说他的戏有伤风化!而且,秦腔、梆子不准再演了;所有的秦腔、梆子演员,一律改唱昆曲、弋阳腔。乾隆皇帝还派人审查各地的剧本,有的戏禁演了,有的戏修改了。哪些戏能演,哪些戏不能演,甚至写进了《大清律》。同时,他还指令一些文人编写剧本。由此,奠定了中国戏剧的基本功能。
那么,京剧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呢?我的一位京剧界朋友说:京剧是中国的圣经。圣经是什么谁都知道,是基督教的经典。如果京剧是中国的圣经,那么它就是儒教的经典。京剧里贯穿着儒家的道德准则:忠孝节义。《搜孤救孤》、《一捧雪》、《汾河湾》……里面的正面形象,无一不是忠臣、孝子、节妇、义士。《四进士》里的赃官被贬斥,《清风亭》里的逆子遭雷殛,《乌盆记》里的坏人被法办,则是反面教材。对于京剧的观众——广大老百姓来说,京剧就是教科书,就是他们学习和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课本。看不到这一点,您就不能说真正“懂京剧”。
京剧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对老百姓进行宣传教化的工具。统治者重视这个工具、充分利用这个工具的时期, 就是京剧繁荣发展的时期。不信?只要您稍稍回顾一下京剧的历史,您就会认同我的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