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形容词才有反义杂谈 | 分类: 知识小品 | 
我的上四年级的外孙,语文期中考试丢了5分,其中有2分丢在了找反义词上。在一段话里,找出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来。正确答案是:“流浪”与“安居”。他没有找出来。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反义词”的问题上困惑过。比如;“前进”的反义词是什么,“后退”?那“停止”呢?“进攻”的反义词是什么?“防守”?那“撤退”呢,“逃跑”呢?算不算也是意思相反的词?
我上小学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我孙子上小学仍没有解决。看来,语文教学的有些内容是五十年一贯制,没有多少变化的。
我琢磨过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反义词”的范围,应该只限于形容词和一部分副词,如果再扩大的话,还可以包括那些可以用来做形容词和副词的词以及一些成语。——名词和动词,应该没有反义词。
名词没有反义词的理由很简单: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它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颠倒,不能相反。“桌子”的反义词是什么?“椅子”?还是“凳子”?“人”的反义词是什么?“鬼”?还是“畜生”、“野兽”?那么“城市”呢?“江河湖海”呢?“北京”的反义词是什么?没有人能答出来——因为名词没有反义词。
动词也不应该有反义词。“跑”、“跳”,“走”、“立”、“卧”,都是表示人或事物行为、动作、变化的,各自表示不同的动作。各个动作之间,不存在意思相反的问题。
容易造成困惑的是方位词。方位词其实也是名词——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上、下、左、右、南、北、东、西。它们各自之间只是代表不同的方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上和下,南和北,左和右,内和外,只是方位不同、方向相反而已,并非意思相反,因而不能视为互为反义。还有表示时间的名词:日和夜,上午和下午,也不能视为反义词。
形容词和一部分副词才有反义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状态、性质的,或者修饰动作变化状况的词。这部分词里,才可以有意思相反的词:好与坏,大和小,高和低,善与恶,美和丑,勇敢与懦弱,伟大与渺小,等等。我认为,小学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词的意思、掌握这些词的用法,就足够了。
但是中国的语言现象复杂多变。名词有时可以做动词用,动词有时也可以做形容词用。比如“革命”,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用“革命者”中的“革命”是定语,就是形容词,意思是“革命的”;“革命者”与“反动派”是对立的,“革命”此时就可以有反义词:“反动”。其实这里面“革命”与“反动”都省略了一个“的”,因而它们的形容词特征不明显了。由于词性的变化比较复杂,小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不如放到中学去教。
不过我建议小学的语文教学可以教一些意思相反的成语。比如流离失所与安居乐业,饥寒交迫与丰衣足食,全神贯注与心不在焉,等等。这些内容即使多教几遍也没坏处。因为有些人对中国成语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义胡乱使用。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文章标题:“儿童不宜开卷有益”,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令我惊讶不已:这意思不通啊!大学教授怎能如此使用中国成语呢?是不是报纸编辑做的题呢?我不敢肯定。但是我敢断定:这个标题的作者,小学时期的中国语文没有学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