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祈福节、女儿节
(2011-06-03 14:54:11)
标签:
祈福节女儿节 |
分类: 文史杂谈 |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中国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呢。如今人们过端午节,就知道吃粽子。那么,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
如果说农历的元旦是“春节”的话,那么五月初五应该是“夏节”—— 迎接夏天的到来。北京地区的老百姓一直管端午节叫“五月节”。农历五月,北京地区已经进入夏天了。石榴花开了,樱桃红了,桑葚儿熟了,各种草长起来了,苇子叶也长宽长大,可以用来包粽子了。南方更是如此,天气温暖,江湖里的水不那么凉了,溅在身上人们也不感到寒冷,于是可以举行龙舟赛了。
端午节是古人的“祈福节”——虽无其名,但有其实。这一点可在《红楼梦》里找到证据。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前,元妃“打发夏太监送来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干嘛?祈福。第二十九回回目的前半句便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五月初一这天,贾府的车马浩浩荡荡,“乌压压的占了一街”,在清虚观又是拈香拜佛又是唱戏,好不热闹。第三十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赞门,虎符系臂”。在民间,人们要在门外悬挂钟馗画像,口朝下悬挂葫芦,意思也是驱鬼避邪,祈祷幸福。
由于科学不发达,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将蛇、蝎、壁虎、蜈蚣、蟾蜍视为“五毒”,认为会给人带来疾病和灾难。所以在端午节这天,将刻有这五种动物的剪纸贴在墙壁上,并在每一种动物的头上插一根针,意思是把它们都钉死,不许它们再害人。
端午节也给糕点铺带来商机,印有“五毒”图案的“五毒饼”糕点在端午节这一天大受欢迎。儿童还会穿上绣有“五毒”图案的鞋,穿上“五毒”兜肚。这也是“避邪”的意思。
端午节又是古代的“健康节”、“卫生节”。进入夏季,各种昆虫都进入了活跃期。有些昆虫确实是要伤人的。所以,一进入夏季人们就要开始防范了。《红楼梦》里,元妃派人送来的端午节礼中,就有每人两个香袋子和两锭子药。为啥送这些东西?——保健嘛!
过端午节,大人要饮雄黄酒。《白蛇传》故事里,白娘子就因为被强饮雄黄酒才显现原形、吓死许仙的。雄黄是一种中药,据说可以祛病解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小孩则用雄黄酒涂抹在额头和口鼻耳周围,以防止毒虫叮咬。屋内墙角,也要洒些雄黄酒,这大概是早期人们的消毒意识吧。大门两侧还要挂菖蒲和艾叶。菖蒲和艾叶都有较强的气味儿,古人用来驱虫和防病。
端午节还叫“女儿节”。《宛署杂记》记载,“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艳”,怎么漂亮好看就怎么打扮。已经出嫁的,也要再这一天回娘家。《红楼梦》第三十回:“原来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因为过节,所以可以不学戏了。第二天中午,也就是端午节这天,史湘云也来到了贾府。不用说,她也放假休息了。小说中交代,平时在叔叔家,她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呢。她还给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每人带来一个绛纹戒指,因为是女孩们的节日么。
“女儿节” 这一天,民间的姑娘头上要戴石榴花,妇女头上戴“福儿”,即用红绒制成的蝙蝠、“卍”字头饰。明清时,北京地区过端午节还有戴“长命缕儿”的习俗。所谓“长命缕”,就是用绫罗缝制成小老虎、桑葚、小辣椒、黄瓜、葫芦、茄子等等,用彩线穿成串,挂在肩头和小孩背上。从五月初一戴到五月初五。到初五中午,就将“福儿”和“长命缕”摘下,扔到街上,俗称“扔灾”。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产物。它保留着社会前进中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