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接到一些朋友的电话,问在看什么书,或是直接呆在新华书店让我推荐书目以便购买。我也发现好像很长时间都没有在博客里写到有看什么书,书评也少得可怜。所以打算把最近看到的几本书稍稍整理一下,并附上自我评价。大家要觉得合适,就去买来看看吧。
NO.1《我,作词家》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声音,我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这当中自然包括音乐。买这本书的冲动就是因为《我,作词家》这个名字。“I have
a dream……”,只不过有的人梦想成真,有的人仍在路上摸索而已。
一直觉得,歌曲里面,歌词是比旋律更让人喜欢的东西。也许是因为我就是个写字的人,也玩票式地写过几首歌,对于一段段含着韵律的文字,自然情感深厚。方文山、许常德、陈乐融、姚谦等台湾作词家,留下那么多好听的歌,我们却不一定记得他们的名字。
看这本书,其实只是为了要记住那些喜欢的歌是哪些可爱的人写出来的,并看看他们的创意来源,顺道梳理一下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五月天的阿信说作词家是“造血人”: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歌,就像你我身体里一颗颗充满氧气的红血球,决定了长大后的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也觉得,听歌可以让细胞充满能量,把负面情绪一并消除,或是任性地让自己的情绪泛滥一下,偶尔为之,并不算过。所以,看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瞅瞅书上方作词家们精彩词作的节选,然后在网络上点击歌曲链接,输入耳朵。
书里精彩的文字不多,想要在书中摘抄唯美词句的话,这不是一本合适的书,它的文字营养还没那么富足。但如果你只是想轻松阅读并了解陪伴自己一段段成长的歌曲出自谁手的话,我想你可以看看。
NO.2 《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学新闻的人没有不知道《新周刊》的,做周报杂志的人没有不期望做得像《新周刊》一样好的。那么,看《新周刊》,就是理所当然。去年,我买《新周刊》的时候不多,15元的价格也不低,只零零碎碎看了些内容,遇到这本精华合集,自觉应该下手。
相比起《优家画报》、《伊周》、《周末画报》等更贴近我们报纸风格的杂志,《新周刊》的新闻性和时代感可能更重,但它的创意思维却是所有杂志里面最到位的。那些最新锐的观点和词语很多都从这里来,笨鸟先飞的一种方法,就是从模仿开始。没有别人精通世界,至少看看别人的世界是什么样。依样画葫芦,总有一天,会画出个像样的葫芦。
书中的《民国范儿》章节,是专栏作家刘原说的“2010年最好看的《新周刊》”,的确,邀请陈丹青入座说话,碰撞出的火花不少,正如章节开头的那句话所说:处在一个品牌当道、传媒横行的时代,范儿让别人一望便知深浅,范儿也让自己把身边琐碎生活中的那一地鸡毛,绽放出无尽的美学色彩和符号意味。
于是,你可以想象“民国范儿”是种怎样的色彩和意味,才照亮了当初那些层出不穷的民族智慧。
还有“哪个年代的女人最好看”、“微时代”、“给我生活,地方随便”等章节,探讨的都是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一些话题。为了不OUT,看看是不错的。而且向来《新周刊》的编辑团队文字功底都没得话说,别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婉转的学一学,不失为提升自我的方法之一。
NO.3《八卦城市》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别怪我当了《新周刊》的粉丝,这本《八卦城市》也是《新周刊》的系列丛书。封面和名字都是吸引我购买的理由,能够把一个城市写好,总得包罗足够的城市信息才可以。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自己所居住的长沙,在这里面会占到怎样的分量。
相比起《新周刊》2010年度佳作,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没那么新,它是2008年出版的,不过对于城市状态的描写,与时间无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武汉、长沙,被最多提及的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城市人的秉性,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特殊经历,在这本书里都可以看到。
长沙人的辣,长沙人的时尚,长沙人的曲艺色彩,长沙人的幸福指数,不同的文章,都写出了我爱的这个城市最鲜明的特点。当然,对于其他城市,也有很多精彩的描写,和《潮爆中国》那本书相比,这本更集中地突出城市的表情和性格,有缓有急,节奏我比较喜欢。而且,它叫《八卦城市》啊,“我们在八卦城市的八卦,也在八卦八卦城市的人”,这是一个多惹人爱的词语。那种太正式的文字,写政治,写时局,写社会,我不喜欢;用八卦的态度和火热的心来关注城市和社会,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心态。我们不是不关心城市,只是不想把它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毕竟,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感受,要做热血青年,不只有关心城市这一面。
总之,在今天我要推荐的几本书中,它是我摘抄文字最多的一本,里面很多句子都很精彩。
“城市欺负了所有人,又迷幻了所有人。
城市亏欠了所有人,又愉悦了所有人。”
看完书,应该也是这种复杂又美好的情绪。
NO.4 《个人历史》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第一本传记的,只记得看的第一本传记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反正,这是我最喜欢的书本类型之一。我觉得看别人的人生,可以让自己少走些弯路,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名人的生活也不见得一帆风顺。如果一辈子是一睁眼一闭眼就过去,那能够融到一本书里,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传记通常很厚,这本更是厚得不一般,500多页,我花了差不多半个月才读完。不喜欢厚书的同学们可以绕道离开了。
凯瑟琳•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的女掌门人,生在富裕家庭,本该无忧无虑享受着少奶奶生活的她,在丈夫开枪自杀后,不得不承担起《华盛顿邮报》的经营。
小女人变成女强人,总是有原因的,尽管多数时候是被迫。
在我们的观念里,富了,就好了。富了,可以解决90%以上的问题。但是,富人也会经历情感危机,贵妇们也不得不接受丈夫有了第三者,凯瑟琳•格雷厄姆也是如此,况且,在那个舆论还未全面开放的年代,离婚并不是简单的第一选择。而后,患有抑郁症的丈夫菲尔又开枪自杀。
她扛下了一切,促成了后来“水门事件”的报道成功,以及《华盛顿邮报》的名扬世界。念大学时,曾读过本•布莱德利(《华盛顿邮报》前总编辑)的传记《最危险的总编辑》,当时就对书中的凯瑟琳•格雷厄姆有印象,而《个人历史》更是加重了印象:佩服。
新闻本就是历史的记录者,做新闻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带些使命感在身上。要写一些文字,对自己负责,对看自己文章的人负责。我们不教导他人,但我们想让他人在阅读我们文字的时候,感觉到我们想与之对话。
《个人历史》,也不只是一个人的历史,凯瑟琳•格雷厄姆,她和她的《华盛顿邮报》,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同事的影评专栏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你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真是如此,就有这样一些人,也许他们的生命与你并无交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文字进入他们的人生。了解他们之后,总有这样一些人,会让你想努力,变得和TA一样好。
这样就足够了,不是吗?生命不只是一种绝对,还有更多更多的可能,等着我们去发掘。在没有见识到这个世界足够的美好之前,我们怎么舍得封印自己的好奇心呢?
NO.5 《我们的她们》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 [转载]读书推荐•不分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之前看了韩松落《为了报仇看电影》,因为那一段时间对和电影相关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就买来看了。当时只是把书过了一遍,文字还可以,但书中内容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可能他说的电影我并没有共鸣(我觉得是我看太少了,等看得多一些,再回头看,说不定会不一样)。《我们的她们》纯属机缘巧合,写明星的文字看过很多,只是没有看过女明星的专辑,腰封推荐说“两岸三地女子的好,只有韩松落一个人最懂”,抱着赌气的心态,我买来了这本书。
看书的那周,正好在写悠游版的“清迈”推荐,驴友和我讲述了清迈小城与邓丽君的关系,而我仅仅知道邓丽君在清迈离世,对于这个不属于我生活时代的全民偶像,真没有太多感觉,对于稿件,我也不知从何下手。而《我们的她们》,开篇就是邓丽君,于是,我读了《邓丽君: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并记住了那段话:她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从丰盈走向枯寒,从横空出世到溃败,与其他美人不同的是,她留下了一个光彩潋滟的神话,供人膜拜。
喜欢这个句子,也喜欢这个句子所带来的一切。看完文章的第二天,我在报社听了一晚上的《小城故事》,在脑海浸满邓丽君柔情声音的状态下,写出了悠游版的稿件:《有邓丽君的清迈,特别多温柔》。所以,对于《我们的她们》,我是感恩的。
那个周末,我坐在桌边看完了整本书。邓丽君、林青霞、王祖贤、梅艳芳、舒淇、李嘉欣、周慧敏……爱过这些绝美女子的人,看他的文字,会觉得很舒服吧。比女人更懂女人的男人,总是让人喜欢的,比如蔡康永,比如蔡澜,比如韩松落。在他们笔下,她们不是明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
直到书的后记,我才知道,这些女子,韩松落多数没有见过面,更别提深刻采访过,但是他写出来的她们,就是有着独特的亲切感,就觉得那些女子应该是这样。因而,赌气的结果是我输了,但我输得心甘情愿。一本书的消费,换来好心情的稿件,换来“悦读”的快感,还知道了一个好的专栏作家,应该把书写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