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城

(2009-11-05 13:35: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拾遗记

死城

死城

死城

死城

死城

    一条路把镇子分成两半,路左边是当年的生活区和厂区,包括家属区、俱乐部、煤场,甚至还有个小型发电厂,路右边是当初的厂机关,和一些生产配套设施的车间,依稀可以看出,临街的那些房子,老早的时候是铺面,墙壁上还写着“理发”、“花卷馒头”、“四季蔬果”,一些过时的美女招贴画,垮掉了半边,斜斜地挂在没有玻璃的窗户上。夏天午后的阳光,和别处一样猛烈,一点遮拦也没有,直愣愣地烤在人脸上。
    到处都看不见人,一个人都没有。这是一个死掉的工厂小镇。
    这类工厂小镇都不会被标记在地图上,甚至连本地人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最新一期《中国国家地理》做了关于工业遗产的专题,让我们知道,“三线建设”时期,建了许多这样的工厂,当初的建设方针就是“靠山、分散、隐蔽”,它们的员工也终于习惯了这种独立世外的生活,工厂,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小镇,工厂,甚至成了他们的故乡。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搬迁,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一夜之间,小镇死掉了。小镇成了“寂静岭”。
    西部多的是这类死城,它们曾经是大厂、矿区、部队驻地,都建在荒原深处,乘着车在荒原上奔驰一天之后,它们的出现着实像个梦境。
    并不一定彻底,例如,我们此刻所在的这个小镇,这个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庞大的金属冶炼厂,还没有完全死掉,却比死去更加凄凉。穿过废弃的厂房库房、被拆到只剩四面墙的单身职工居住区,在靠近公路的地方,几乎荒废的家属区里,还有人住在那里。老人,穷人,无力搬走的人,还住在那里,那些窗户玻璃还没有完全破损的房屋里,还住着人,房间里还有电视的声音,阳台上,还有鸽子在咕咕叫,但却看不见人,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人们全在这些几近荒废的屋子里躲避热浪。再往前走,在靠近荒地和荒山的地方,还有一幢孤零零的楼房,似乎已经完全没有生活的痕迹,而当我们在那里徘徊张望的时候,楼上却突然传来一个老疯子的喊叫声,我们悚然地向着楼上张望,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某个阳台上有一盆花,在静止的空气里像个图案似地不真实,而疯子的喊叫声越来越强烈,在空荡荡的楼宇间回荡。他们在哪里买菜?生病了能去什么地方打点滴?这些问题,和疯子的叫声一起,突然来了。
    下午六点的时候,我们到达小镇的最边缘,那里有一座庞大的俱乐部,巍然立在荒山下,窗户和门都已被砖封死,墙上画满了黑色的小人。我们坐在俱乐部的台阶上喝水,八十年代舞会、电影院、公判大会的声音在我们背后响起来,成群结队的人似乎正穿过我们的身体走下台阶,背上开始麻麻的。
    山下的家属区里,渐渐有人走出来,有个女人,搬出一把椅子,坐在坍塌的花园里织着毛衣,又有个老人慢慢走出来,怀里鲜艳的一团颜色,居然是个孩子。
    那是2006年6月14日的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