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片颜色,一点气味

(2007-12-03 18:12:26)
分类: 读书

 

 

http://lobelia.douban.com/mpic/s1627950.jpg

2007年的读书,读2007年的书

 

韩松落

 

             过去的事,因为存着要忘记的心,所以忘得非常彻底,回想起来,鹿也似马,春花也似秋叶,斑鸠也似喜鹊,读过的书好像也是这样,虽然努力要记住,最后剩下的只是一片颜色,一点气味,即便是昨天读过的,也还是一样,不过一转眼,就像是在水彩画纸上湮开了。能记得的,大概是这些:

 

《幻影书》、《神谕之夜》、《纽约三部曲》。

             我读书总带点下意识的自虐,一本书一定要读得磕磕绊绊,才觉得里面或许是有营养的,耗费时间是值得的,对于好看过了头的东西,我总是有点怀疑,保罗·奥斯特的书就给我这种怀疑,他的几本书都让我不眠不休一口气读完,相逢恨晚。尤其危险的是他书中的命运感,那些人物个个都像案板上的鱼,知道菜刀迟早要来,索性自己率先跳下了油锅,还好,保罗·奥斯特并不奉行他书里的主张,活得好好的,否则,他就实在是个太危险的榜样。

 

《天堂》。

             是因为《宠儿》喜欢上托妮·莫里森的,她和这十年来的诺奖得主不大一样,他们大多精致、匀称、自觉、书斋气、无懈可击,他们是预先以评论家的立场来开始写作的,托妮·莫里森则粗暴、野蛮、有学习的痕迹,对生活有种大手大脚收放不自如的痛感,但她又比同样具有这种气息的多丽丝·莱辛圆熟收敛些。读她的书,像是在接受大象按摩,似是抚慰,却笨手笨脚绝不体贴,而且惊心动魄。这本《天堂》是她得奖之后的第一部长篇,从《宠儿》里的神话世界退回去了一点,退回了福克纳,退回了南方,退回了“被寒冬荒废的菜园”。遗憾的是,译者在序里说:“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十分慷慨的样子,使我读得提心吊胆。

 

《奥尼尔剧作选》。

    这本选集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二OO六年出版的《奥尼尔文集》基础上选出来的,一共六部剧作,《榆树下的欲望》也在其中。“现代性”似乎总有点工业气,奥尼尔的“现代性”却有荒野气,他让“现代性”接了地气,而且到现在都不过时,到现在也还让人震惊,到将来恐怕还是——未来的世界可能更像荒野。这本《奥尼尔剧作选》还好在,字和纸都老老实实的,是八十年代的书放到现在,又褪了泛的黄的那种老实。

 

《一个岛的可能性》。

             米歇尔·维勒贝克的《一个岛的可能性》有种化学气味,像我们从前住的一个区,被大河分开,河对岸有两个巨大的石化厂,站在岸这边,可以看见那边灰色白色的储油罐和交错的管道,它排出的废油被水冲到岸上来,把石头也染黑了,每到秋天,空气中还有种油气的味道凌空而来,《一个岛的可能性》就唤起我鼻腔里那种味道的记忆。我喜欢的只是这书里的这种气味。另外,不要给《一个岛的可能性》和《基本粒子》里面的数字和科学术语吓住,它只是为了让小说读起来更化学、更粘腻、更阴郁不快。如果拍电影,它适合祖劳斯基、哈内克,或者蔡明亮。

 

            出门在外,许多书都不在手边,能记得的都是下半年读的了,《河畔小城》(正在读),《伊斯坦布尔》,《孤独旅者》,《误读》(这个人的书,怎么读都有股子轻贱的味道),《夏屋,以后》,《伤心咖啡馆之歌》,《怀俄明》,《盂兰变》、奥兹的书,若干传记。还有那些读来消遣的书,《绿里奇迹》、《手机》、《ZOO》、《平面狗》、《小时候》、《沙门空海》、《美国众神》、新星出版的朱红硬封皮侦探小说,全套的西德尼·谢尔顿。还有《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这本书要是能写得再好一点就更好了。

 

注:要求是2007年后出版的书,所以滤掉了许多。《怀俄明》算是私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杂记
后一篇:寒冬夜航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