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2025-06-15 12:33:15)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继续参观勉县武侯祠,过了琴楼就是戟门,戟门是重要的礼制建筑,在进入大殿拜谒之前,文官武将们需在戟门处按规定存放兵器并整理衣冠,以示庄重。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戟门匾联甚多,其中“孤忠遗恨千秋在,大树悲风日夜鸣”出自清丘迥的《岳忠武王墓》。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戟门内悬雍正时果亲王题“醇儒气象”匾,还有乾隆朝陕甘总督杨遇春题“季汉伊姜”匾。两侧图画都是三国故事。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东小门上有“火烧博望坡”,通往东桂院、旱莲院。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西小门绘有“渭水屯田”,通往西桂院、上表亭。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戟门后侧,有光绪二年金陵王嘉桂题的“名世挺生”,还有民国时的“大器无方”。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过了戟门,就是拜殿,为祭拜诸葛亮的殿堂,中轴道正中置一明隆庆年间所铸高大方形铁香炉,重千余斤。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院中的侧柏,按照树旁石刻介绍,有1700年的寿命了。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拜殿内挂匾甚多,最醒目的是前正中的“大汉一人”,算是对诸葛亮一生最高的评价了。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拜殿正对着正殿,里面有香炉,方便人们祭祀。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拜殿两侧的石碑,大多是清代的当地官员乡绅修复武侯祠的纪事碑以及题诗。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正殿为歇山式明三暗五间的建筑风格,正中门楣上高悬“山高水长”匾额,实际上暗合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高尚情操。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正殿内有诸葛亮彩塑坐像一尊,羽扇纶巾,神态自若,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神龛上方高悬“忠贯云霄”的金匾一方,这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的金匾,属于武侯祠镇馆之宝之一。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轴线,层层叠进,步步森严。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坐像背后,是“忠武侯爵谥暨历代追封考”,来自明代宣德年南阳知府陈正伦的同名文章。注意了,我们平常喜欢叫诸葛亮武侯,但武侯不是谥号,而是他的爵位,他真正的谥号,其实是“忠武”。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底座有启功题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正殿前东西厢房内,彩塑有当年跟随诸葛亮多年南征北伐,并同诸葛亮一起来汉中参战议政的文臣武将二十尊,他们是蜀汉的精英和功臣。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院中的古代雕刻石槽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院中还是数面明清时期的碑刻。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正殿后侧,有:“鞠躬尽瘁”匾。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武侯祠中轴线最后的是崇圣祠。建筑风格为明清式样,歇山顶结构,与祠内其他建筑(如大殿、拜殿)保持一致,体现陕南地方特色。形成“前殿后祠”的传统礼制格局。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崇圣祠是祭祀体系中“追远报本”的象征,专门陈列诸葛亮家族世系牌位,并展示历代帝王对其的追封(如“忠武侯”等谥号)。与大殿的“忠贯云霄”匾额相呼应,强化了诸葛亮“忠贯古今”的历史地位。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唐碑,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所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通碑。这块通碑不仅是勉县武侯祠的镇馆之宝,更是在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书法名碑之列。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碑的背面还保存着南宋、元朝和明朝的题刻,这些题刻的内容摘自陈显远的文章《勉县武侯祠唐碑考》。其中,特别提到诸葛亮曾隐居南阳,待时而动。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唐碑说明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碑林里的碑刻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冯玉祥题刻。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墨林中,曲径通幽。这里游客甚少。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后院的歇脚亭。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东院中,有400多年岁数的旱莲。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还特设的廉政教育基地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勉县武侯祠还是红四方面军在陕南战役的指挥部旧址‌。红四方面军在1935年曾在勉县武侯祠设立指挥部,指挥围攻褒城和南郑的战斗‌。徐向前元帅、王树声大将等老革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脚印。
[转载]川北环线14: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