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2025-06-01 11:52:07)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汉中市博物馆以古汉台为馆址而建立,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展室,栈道陈列展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这里最重要的展品,是列为国一的石门十三品。石门十三品是分布在古褒斜道褒谷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十三方摩崖石刻总称,20世纪70年代因汉中兴建石门水库,将其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并成为镇馆之宝,它们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永平年间所开,并将隧道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石门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东汉永平六年(63年)用火焚水激法修成。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

一品《石门》碑;
二品《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三品《畜君碑释文》摩崖;
四品《李君表》摩崖;
五品《石门颂》摩崖;
六品《杨淮表纪》摩崖;
七品《玉盆》摩崖;
八品《石虎》摩崖;
九品《衮雪》摩崖;
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
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
十二品《石门铭》摩崖;
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

一品《石门》碑,原竖于石门北口外,东汉永平四年(61年)刻。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四周有凸出的边子,呈不规则扁方形,通高270厘米,宽220厘米,刻字16行,每行刻5-11字不等,字径9-16厘米,现存97字,记述了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之事。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三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摩崖

追述汉魏往事,是宋代仿写汉隶的好作品。《鄐君开通褒斜道》经千余年,被水污、青苔所封,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的金石书中未录。南宋绍熙四年秋,被雨冲刷,字迹显露,时南郑县令晏袤,将摩崖暴露经过,以及原刻文字加以注释,另刻石记之。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四品《李君表》摩崖。《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于东汉永寿年间(公元为155年)刻于石门隧道内壁。呈不规则四边形,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隶书,7行,行10—13字不等,凡50字。系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时人为文记此事,并记述其爵里、仕迹等,故亦称《李君表记》,简称《李君表》,还称为《右扶风李禹表》《永寿残刻》《李寿表》等。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五品《石门颂》摩崖,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石门颂》记述的是东汉顺帝时期,汉中太守王升为表彰司隶校尉、楗为(今属四川省乐山市)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主持修复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通道的功绩而写的颂辞。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六品《杨淮表纪》摩崖,《杨淮杨弼表记》是刊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司隶校尉杨淮碑”“杨淮表记”“杨淮表纪”“杨淮表”“杨淮碑”等,由卞玉撰文,书丹者不详,属隶书书法作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据刻文,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卞玉路过陕西褒城石门西壁,拜谒了记述杨涣(字孟文)事迹的《石门颂》。之后,卞玉认为:杨涣之孙杨淮、杨弼亦为当时英才,但不幸早逝,没有文字记叙事迹,对不起功业显赫的杨涣。所以,卞玉将二人的事迹写成《杨淮杨弼表记》,并请人刻写在《石门颂》的附近,以为纪念。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七品《玉盆》摩崖。
原刻于石门南三里许袭河水中一巨石上,该石中凹边高,其形似盒,色白如玉,故名“玉盆”。字迹因受水冲击,至南宋庆元时,字迹模糊,有人重刻竖书“玉盒”二字于其旁。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黄济之等游玩时再刻“玉盆”二小字于重刻上方。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八品《石虎》摩崖,原刻在石门南五里许的袭河东岸山崖上,山峰有石,其形如虎,故名刻,旁刻有“郑子真书”。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九品《衮雪》摩崖。署名“魏王”的《衮雪》,被认为出自曹操之笔。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这是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石门》《玉盆》《石虎》《衮雪》四种汉隶大字摩崖,被称为石门小四品,都是状物抒怀之作。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
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摩崖
《李苞通阁道摩崖》与《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李苞通阁道摩崖》为曹魏景元四年刻。记录了魏国的浮亭侯李苞取道汉中伐蜀时修治褒斜道的一方石刻。在石门南侧的山崖间还原有《李苞通阁道题名》,和晋武帝泰始六年刻于此处的《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摩崖在一起。《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庆元元年刻于石门南面的山崖上。这个摩崖由两部分组成,释文部分为楷书,考证部分为隶书。绍熙五年,上两方魏晋摩崖被人发现,时南郑县令的晏袤考察了这两方摩崖,并于庆元元年作出释文并进行考证,文字刻于崖上,就是这方摩崖。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十二品《石门铭》摩崖
《石门铭》是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王远撰文并书丹、武阿仁凿字,属楷书书法作品。《石门铭》是“石门十三品”之一,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废置已久的褒斜道之事。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石门铭小记摩崖。这块石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石门铭》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铭小记》的碑文有七行,每行字数不等,从九到十不等。后面还有贾三德的题名。内容大致讲述了石门在东汉永平年间开凿,并在北魏永平年间修复。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又名《重修山河堰碑》,
形巨体大,整拓横4.6米,纵1.8米,约九平方米,为该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块碑刻。由当时的陕西南郑县令晏袤所书。该摩崖记叙南宋绍熙年间汉中郡守章森、南郑县令晏袤负责修复山河堰之事,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随展的,还有后人参观石门十三品的题刻。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转载]川北环线04:石门十三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