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遍济南——捎近古村秋意浓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大巴沿旅游路东行,拐往彩西路,行至狼猫山水库,沿西岸的石泉路南行约3公里,穿过东泉村不远,即到捎近村的北村口。捎近村分外捎近、东捎近和西捎近三个自然村,我们现在处于外捎近,而降龙木处于西捎近。要探访降龙木,还要由外捎近往里走。
但领队谷歌没有带我们进村,而是沿着村口东侧的缓坡往山上走——先爬围子山。深秋季节,身边是五彩的树,脚下是沙沙的叶,再有暖暖的秋阳、徐徐的秋风,信步走来,感觉无比惬意。我们一边走,一边说笑,突然发现前方的山坳里有一片耀眼的白,是荻花?对,正是荻花!那是一片摇摇曳曳如霜似雪的荻花荡。荻花的茎秆修长挺拔,叶片轻盈飘逸,花序则如云雾般缭绕,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它不似春花那般娇艳欲滴,也不及夏荷那般亭亭玉立,也没有秋日黄栌那般热情似火,但它却有着一种质朴而坚韧的美。它随风起舞,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欢快地跳跃着、旋转着,将欢乐传递给每一个驻足的驴友。走进荻花丛中,仿佛踏入了如梦如幻的世界,耳边是风吹荻花的沙沙声,宛如一首轻柔的摇篮曲,让人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放松。



离开荻花荡,接下来就要正式登山了。围子山的海拔并不高,对驴友来说,这只能算是“轻徒步”。十几分钟,我们便爬上第一个山头。放眼四顾,不禁惊讶万分,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从东、南、西三面弧形包围着捎近村,就像一个大大的“U”字,仅在北面留了一个小缺口,那是进出捎近村的唯一通道。整个围子山被茂密而多彩的植物所覆盖,就像披上了色彩艳丽的花衣,又像是调皮的孩童不小心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板。你看那山坡、山谷、山梁,到处都是红彤彤的,在大红、火红、深红、浅红、嫣红之间,揉入了黄色、绿色、棕色、橙色、灰色……真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难怪有人称围子山为五彩山!


欣赏了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阔场景,再回头观赏身边的微观近景,别有另一番味道。行进途中,路边总有红叶相伴。有时候,是苍翠的柏树林间,点缀着一团团、一簇簇的红叶;有时候,是悬崖峭壁间,几株最鲜亮的黄栌树像火一样在燃烧;有时候,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山路,将我们引至红树丛中,我们猫着腰在林中钻来钻走,仿佛进入了花烛洞房,上有红叶照耀,下有落叶铺垫,美妙意境令人遐想万千。


红叶最密集的地方,位于捎近村南侧的山坡上。那漫山遍野的黄栌,红彤彤的一片,像整座山被烧红了一样,又像是晚霞映红了汹涌澎湃的海洋,漾起一层层红色的波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山梁上呈现的“平分秋色”景观——以山脊为界,一侧栽种松柏,另一侧种植黄栌,深秋时节黄栌由绿转红,从远处眺望,半山青翠半山红,形成红与绿平分秋色的独特景观,与济南蝎子山颇为相似。
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震撼的秋色,竟隐藏于深山幽谷的小村子。那山势,那黄栌,那五彩斑斓的色彩,丝毫不输于大名鼎鼎的红叶谷!当地村民称这里是济南东部的红叶谷。来捎近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红叶。站在悬崖边,望着古老的村庄静静地躺在这绚丽的秋色中,不喜也不悲,淡泊而从容,我在想,这里的村民可真幸福啊!




我们沿着山脊行走,其实就是围着捎近村在转悠。此时终于明白为何叫“围子山”,原来是山体三面围着村庄的缘故。围子山有大小山头十几个,山连着山,岭接着岭,谷挨着谷。一会儿爬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攀爬峰顶,一会儿下探垭口;一会儿立于峭壁边,视野开阔,放声长啸,一会儿又钻入红叶林中,如同刚入红罗帐的小媳妇,羞怯得粉脸涨红。偶尔遇到小的断崖,大家相互帮助,都能安全通过。


为了尽快探访天下第一降龙木,我们还没有将围子山转完,就急不可待地从林间小路下山。下山后得知,此时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东捎近,而降龙木位于西捎近,所以还要徒步近2公里前往西捎近。
捎近村由外捎近、西捎近和东捎近三个自然村组成,共几十户人家,200多人。由于村子闭塞,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守。若不是驴友打扰,这里显得十分幽静。

在村口有个特别显眼的平台,平台上有四棵苍翠挺拔的柏树,像四个哨兵傲然站立村口,每棵树都有十几米高,近两搂多粗。树冠繁茂,枝头众多,村民叫它“千头柏”。据村里老人说,这些树已有400多岁。
平台上还有两块清代石碑,一块石碑上刻着“石泉山谷外口”几个大字,另一块则记载着捎近村的历史。说起捎近村,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名字有点怪怪的。据村口清代同治年间的石碑记载,此村古时曾是章丘通往泰山的要路,经这里去泰山烧香拜祭路程稍近,捎带物品近便,“稍”“捎”二字同音假借,于是得名“捎近村”。


由外捎近村往东南、西南各有一条路,呈环状,全长8.8公里,将东捎近、西捎近串连起来。传说中穆桂英打破天门阵所用的降龙木,就在西捎近村。

我们来到了西捎近,路边停满了车,用于通行的路面被挤占,每次会车时都要小心翼翼,偶尔还会造成小小的拥堵。现在是十一点多,村里的几家农家乐已经坐得满满当当,游客们正在大快朵颐地享受乡野美食。我们现在还没有心思吃饭,探访降龙木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村南边的山坡下,建有一个高台,石块垒砌,两侧有台阶,降龙木正矗立在高台的中央,显得非常醒目。其高约17米,树干伟岸挺拔,直径1米有余。枝丫呈Y形状,树冠大,造型美。降龙木质地坚硬,断面呈丝状放射纹路,几乎看不到年轮,树枝极难折断,故当地人俗称“牛筋树”。据说每年农历5月开小白花,花期20余天,香飘数里。
有人说,这不过就是一棵流苏树。但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经过考证认定,这是中国仅存的一棵降龙木。降龙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树种,自古就被作为稀有药材而名声远播,可用于驱凶、避邪、镇宅、收藏、传世、保健医疗等用途,历史上曾经用降龙木制作成筷子进贡给皇帝和重臣,以便用来测试用餐和饮水中是否掺有毒素。在家喻户晓的评书杨家将中讲到,杨六郎率军攻打天门阵时,被辽军放出的毒气所困阻,伤亡惨重,后穆桂英自穆柯寨带来降龙木驱散阵中毒气并大破天门阵。


目前,捎近村的这棵降龙木已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很多人慕名前来观赏。村民更是将它奉若神明,称之为“镇村之宝”。为了保护好这棵宝树,村民在四周围了铁栏杆,栅栏上系满了红布条,布条上写满了祈福语。

在村里闲逛,可以看见一些散落的残碑和破落坍塌的高大宅院,显示出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经打听得知,这里原是清末章丘望族西关高家的避暑山庄。章丘西关高家为望族,晚清时期,章丘流传着“西关高、旧军孟,两个大财主,谁人不相知”的佳话。而这座庄园就是章丘西关高家第十七代孙高赤城修建的避暑山庄。整个捎近村都是高家庄园的组成部分,炮台岗楼,花园阁楼,应有尽有,比济南的大户人家一点也不差。据说,每到夏天,高家老小就乘马坐轿,前呼后拥赶来山庄避暑。
高赤城,字即霞,乡人称为端敏先生。人们对“高赤城”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若提起一代大商、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估计很多人早已熟知。高赤城与孟洛川实为舅甥关系,高赤城是孟洛川的亲舅舅。那么高赤诚为何选择在捎近村构建庄园呢?这与他支持清军名将僧格林沁攻打捻军有关。高氏一门皆以长于智谋著称,高赤诚曾在捻军逼近章丘时前去慰问僧格林沁。与其他人带去劳军的物品不同,他带去的都是夜间作战所用的油柴灯笼等物。僧格林沁大奇,招见高赤诚交谈,高赤诚献计说:捻军皆为骑兵,遭到夜袭时不善防御,可乘夜破之。僧格林沁采纳了高赤诚之谋,果然大胜。同治帝接到僧王的奏折,龙颜大悦,降旨钦赐高氏黄马褂、大花翎,诰封世袭云骑尉,此外还敕赠“金山”一座,经考证为“稍金山”“捎近山”。于是高家在此大兴土木,营造庄园,并起名“石泉山庄”。

在高家建筑遗迹附近,立有一石碑,上刻“捎近古井群”,村里有几口古井,现在还可使用。由于古井的分布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因而又叫“北斗七星古井群”,如今还留存5座古井。井旁有两棵古松,一棵已枯萎,另一棵仍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人们称为“迎客松”。迎客松南边还有个鱼池,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曾经用心经营,颇有规模。借着松树,村民开起了“迎客松农家乐”,除了提供餐饮,也出售土特产,如鸡蛋、小米、南瓜、地瓜、蜂蜜、核桃等。我踱进迎客松农家乐,点了两个菜,要了两瓶啤酒,心无挂碍地喝将起来。

吃饭间隙,不少驴友纷纷购买土特产。捎近村辖于彩石,“彩石”之名,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相传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不料一块彩石掉到了这里,“彩石”之名由此而来。彩石最有名的土特产要数小米,有人开玩笑说:“彩石小米,连天都能补,补身体岂不是手拿把掐!”其实,像我们这些成天在雾霾、喧嚣、压力中挣扎的城里人,光补小米可不行,还要经常补清净的空气、清幽的环境和清爽的心。要补这些,那就来捎近村吧。捎近,捎近,稍稍靠近,就能捎回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