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2024-12-20 21:13:44)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作者:山抹微云1969

20241019日,农历九月十七,星期六,天气多云转晴,气温5-12,北风7-8级。今天,我和小安、小付一行三人准备寻名泉、爬劈山、赏秋色。

昨夜北风阵阵,颇有凛冽之势,心想这天气可不利于徒步。早上四点多起床,本想在家做碗西红柿鸡蛋面吃,暖暖身子再出门,谁知煤气灶不给力,打不着火。我只好背起行囊,冒着透骨的寒气,乘公交车赶到燕山立交桥东(我们的集合地点),在附近找一家快餐店,吃油条,喝胡辣汤,身上终于有了热乎气。三人集合后,乘305路公交车往南泉而去。车行一个多小时,在东泉村停下,司机告诉我们:这是终点站,前方道路施工,公交车进不去。于是我们弃车而行,徒步往南泉村而去。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南泉村村标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南泉就在三棵柳树下

南泉村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宅科管区正南2公里处,巨野河上游东岸,东依围子山,围子山上有800多平方米的山寨遗址。小小的山村,居然还有村标。不大的村标广场,矗立着一座蓝黄相间寓意泉滴的标志性雕塑。这小小的村标,反映了山村人想打造旅游景点的强烈愿望。

内村古意悠悠,古柳、古井、古碑、古桥、古石屋、古石路,处处透着古朴的味道。小溪穿村而过,石桥横架溪上,岸边的村居夹流而立。道路不宽曲径通幽之妙。沿着村内漫步,不时看到农家乐的牌子,说明来村里品尝美食的游客不少。其中有一农家乐坐落在哗哗流淌的溪水旁,粗大的柳树下摆放石桌小凳。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要是中午进村,就可以坐在柳荫下,听着潺潺流水,天南地北地闲聊,推杯换盏地畅饮,享受无尽的乡村饮酒之乐。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我们在村中左拐右拐,正在晕头转向之时,蓦然发现前方有一片较为开阔的小广场,那就是南泉广场。广场上立有一块黑色石碑,上书“南泉”两个大字,下刻《保泉工程碑记》,介绍南泉的历史和现状。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途经历城,人困马乏,在西营以槊戳地,喷泉而出形成“拔槊泉”,在淌豆寺梦得豆,在彩石三村马踏三泉,按照方位分别是“东泉”“中泉”和“南泉”,并各自以泉为村名。泉为巨野河的源头之一,筑为井状,石砌井台,两个圆形井口相距约5米。大概是为了保护饮用水不受污染,村民在井口加盖了铁质井盖打开井盖,见井内有水光漾动井壁还建有像水泵一样的装置,应该用于村民提水。南泉村附近有多处泉水,除了南泉外,还义和井、冰心泉、老井泉、滴水泉等。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放弃寻找其他泉井。

离开南泉村,我们逆小溪蜿蜒上行,行约2公里,来到老树峪村。老树峪村也是一个古老的山村,位于讲书院村和南泉村之间,夹在围子山和双石屋子山的山谷内,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古村落。山村的历史无从考究,从村内两处碑刻推测,该村至少在大清咸丰之前就已经繁衍生息了。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古老的村庄留下了古老的建筑,村内至今多为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石屋,房顶大多经过修复,为红瓦或用彩钢瓦替代,少部分依旧是土坯红瓦房子,处处透露着村庄曾经的闭塞,如果不是国家大力开山修道,居住在山村的人们很难走出重重大山。而公路的修通不仅方便了村民出山,也方便了从城里前来寻访美景的造访者。俯瞰全村,这座被群山环绕的村庄更是美丽,绚丽的秋色掩映着宁静村庄,彩钢瓦的色彩艳丽而多情,层层梯田展现着村民们的勤劳,而弯弯的小路如一只彩笔,绘出了一幅深山里的油画,仿佛诉说着山村的美好未来。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老树峪村继续往坡度明显更陡,公路回环更多更大。再行约2公里,来到讲书院村。该村位于劈山西侧的山腰上,依山而建,周围被荆子山、劈山、大顶山弧形包围。这里山清水秀,一年四季美如画卷,缭绕的薄雾,苍翠的大山,悠悠的白云,甘冽的山泉,潺潺的溪水,古朴的村居,红红的房顶,一条条山路似飘带般嵌于山间,恰似一位深藏闺中的清纯少女。

讲书院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据传,唐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带兵征战,曾在此处安营扎寨,并讲书谈兵一夜,这就是“太宗讲书”的故事。此事传开后,吸引一些山民前来定居生活,逐渐形成村庄,村名就定为“讲书院”,一直沿用至今。后来,村民曾在太宗讲书处修建福圣寺以作纪念,然而不幸被毁。现村委会设立了“太宗讲书遗址”石刻并建设“太宗讲书”纪念亭和广场。。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村内有泉水多处,最有名的是马蹄泉。在村头公路边建有一个马蹄泉广场,面积不大,但颇有些古韵。马蹄泉被砌成井状,四周石栏围护,泉口呈马蹄状,泉旁立有“马蹄泉”石刻。井水不深,但水量丰沛,四季不竭,足可养育一方。说起马蹄泉,仍与唐太宗有关。当年李世民征战至此,人困马乏,口渴难耐,但无水可饮。此时,他的坐骑一声长嘶,双蹄猛刨身下山石,生生刨出一洼清泉,解了人马之危。李世民大喜,视此地为天赐吉祥之地,称此泉为“马蹄泉”。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由讲书院村至劈山垭口,一路盘旋上坡,直线距离也就是300米左右,按说很快就能抵达,但是由于走的是盘山公路,七拐八绕的,将距离大大拉长。沿着蜿蜒灵动的山路上盘旋而上,终于来到劈山垭口垭口边是荆子山,边是劈山,两山之间的公路上,停满了车辆,造成交通大拥堵。看着一辆辆汽车趴在路上难以动弹,我们暗自庆幸,还是徒步出游更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垭口路旁立有一通民国十三年石碑《修补道途序》,记录了“长春凿路”的故事。据载,在1920年前后,山下的讲书院村发生了一件让人十分感动的故事——村民李长春一人自发自费开路。此前,自该村去西营方向的山路狭窄陡峭,很难通行,于是年过半百的村民李长春默默地带上工具、干粮和凉水,开始修建宽约1.3米的道路。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和风餐露宿,一条4华里的山路连接了村子去西营的道路,使人们出行便利多了。1924年,人们在路旁立一石碑,表彰和纪念这一感人事迹。20207月,对该碑进行了修缮。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荆子山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劈山

在劈山四周的村庄,流传着“劈山救母”的故事。但主角不是《宝莲灯》中的沉香,而是二郎神杨戬。从小看《宝莲灯》,二郎神一直是镇压者、卫道士形象,如今在这里怎么成了反叛者形象?其实,二郎神劈山救母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明代《二郎宝卷》就对该传说进行了讲述。相传杨二郎的父亲杨天佑曾是天上的左金童,与斗牛宫仙女云花相恋,后二位私自下凡婚配,并生子杨二郎。因云花触犯天条,被玉皇大帝压于山之下。杨二郎长大,担山赶,劈山救母,留下了此处遗址。该传说被世人用作孝亲教育的典故,明万历十五年(1586),历城县府为纪念该传说,在大明湖东南建二郎庙现二郎庙仍伫立在大明湖岸边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劈山,名副其实,山顶有一道石峰,陡峭异常,形如斧劈,而石峰中间有一道10多米高的豁口,好似被巨斧劈开,变成了两段,故称“劈山”。劈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最高处海拔为673米,山体东西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山顶狭窄,最窄处不足1米。峰顶是典型的山崮结构,巨大石峰突兀耸立。由于风化严重,石峰沟豁丛横,布满皱褶,十分沧桑。常言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劈山的东、西山坡仰望,只见一道石岭横亘在山脊,好像一道白色屏风,为两侧的山村遮挡风寒;垭口处侧面看劈山,变成一座立陡立陡的峰,高高耸立山顶,让人不寒而栗。今天风大,呼啸的风声加剧了我的恐高,不敢弄险登山趁着小安、小付登山的空闲,我从容地在西山腰欣赏劈山绚丽的秋色。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我沿着西坡的观光道路向南而行,很快便投身于红色的海洋中。相比较而言,劈山的西坡色彩更艳,东坡主要种的是柏树,而西坡多黄栌。寒露过后,黄栌的叶子经冷空气的激发而迅速泛红,空气冷得越快,昼夜温差越大,叶子红得越鲜艳、越透亮。昨天下了一天的雨,而此时却是艳阳高照,所以黄栌的叶子特别鲜、特别亮,整个西坡鲜红一片,层林尽染,简直就是大自然精心描绘的一幅油画,色彩斑斓,亮丽养眼,美不胜收。穿行在红叶林中,不管是举目四望,还是伫立树前近距离凝视,都会感受到无限的美意。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红叶迷人眼,秋色正撩人。那一枝枝、一树树、一簇簇、一坡坡的红叶你们是在燃烧,还是在绽放?你们得那样艳丽,泛着光,透着亮,笑意盈盈,光彩照人;你们那样热情,自然奔放,鲜艳夺目,将坡上坡下渲染得热火朝天;你们得那样成熟,是历经风霜后呈现出的沉稳色彩,透着顽强、自信和妩媚;你们红得那样坦荡,在秋的照射下,洁净而明亮,让人心里亮亮堂堂,心无块垒。我陶醉于绚烂的秋色中,整个人都被溶化于红色的海洋中。秋风拂过,我似乎听到红叶在枝上发出清爽的欢笑。

回至垭口,登至高处,往西俯瞰,只见讲书院村和老树峪村静静地躺在山谷的怀抱,宁静而祥和。讲书院村的东坡上,一岭一岭的红叶像喷出一条一条的火舌,延伸,蔓延,呈燎原之势,将山村包围其中。向东俯瞰,玉河泉村和万粮峪村静卧在大山深处,村里名泉荟萃,水声喧哗,为山村平添许多诗意。那里是我们即将前往的地方。

在劈山的东侧和南侧,一条乡间公路在山坡上蜿蜒,宛如一条飘落在山间的白色绸带。这条公路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彩西路,从彩石到西营,属于X051(即老柳线)的一段。这是一条让自驾车主欲罢不能的盘山公路,90度拐弯,360度掉头,既有之字形公路,又有蜿蜒曲折的狭长型公路,被自驾爱好者称为济南版的“独库公路”。彩西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山峦叠嶂、峰回路转。一路上,山景变幻,风光无限。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彩西路,济南的“土库公路”,蜿蜒曲折宛如巨龙盘旋,沿途五彩斑斓美如画

我们在劈山山腰的一处观景平台略作休息,然后前往下一站——拔槊泉村,从观景平台到拔槊泉村大约3公里。沿彩西路南行,绕到大顶山垭口处,左拐,越过拔槊泉村牌坊和唐风小镇牌坊,便到了拔槊泉村。途中经过灰泉庄公交站牌时不禁想起2018317日那次寻泉之旅,我与宋师兄、宝中兄、文扬兄一行四人探寻了黄鹿泉、日月井、积米峪泉、灰泉、拔槊泉、响呼噜泉、龙泉、玉河泉等多个名泉。弹指间,六年半已经过去,真是白驹过隙啊!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2018年探访灰泉

我们站在高处,从远处眺望灰泉和积米峪泉。灰泉位于灰泉子村内,离我们所处的站牌月1公里。该泉有两处泉眼,南北相隔30米。北灰泉为主泉眼,井泉型,石砌圆形井台,泉井内壁呈方形,水面离地表约2米左右。南灰泉正处于路口中心,也是井泉型,井口呈五边形,石砌的井台呈不规则方形。井口上平时盖着一块木板,防止脏东西落入泉中。关于灰泉的由来也与李世民有关,相传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遇见一泉,正欲手捧饮水,不料看到水中倒影,竟然是一只兔子头(民间传说李世民是兔子精转世),李世民大惊,为避免随从看见真相,他迅疾抓起一把灰土扔到水面上,从此这个泉就被称作灰泉。

积米峪泉位于山谷的积米峪水库内。关于积米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带兵从此处山峪经过,发现一眼清泉喷涌如柱,水势旺盛,煞是喜爱,想到自己军粮匮乏,就随口说了一句:“这么旺的一眼泉,喷出来的要是米就好了。”语音未落,黄澄澄的米便随泉水喷涌而出。唐王的部下惊喜万分,纷纷沿着泉溪捞米,并把捞出来的米晾在一个大平台上,这就是现在的“晾米台”。不足几日,营中军粮囤满,把用不了的米囤积在山峪中。后人就把那涌米的山泉叫积米泉,把囤积军粮的山峪叫积米峪。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积米峪泉

由灰泉庄站牌再向东步行一站路,便到了拔槊泉村。该村位于西营东北6公里处,海拔750米,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受地形限制,村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房屋的开间和院落比较小,石头墙,石板路,整个村庄给人以浓郁的沧桑感。村内有著名的拔槊泉为巨野河之源,泉池呈瓮形,口小内阔,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滴落池中,叮咚有韵。泉水清澈甘甜,从不枯竭。在漫长岁月中,村民祖辈都是依靠这个天然泉池生存。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拔槊泉之名也与李世民有关。传说当年李世民征战时被敌军追杀到此,这一带山高岭峻,四壁悬崖,找不到水源,人马口渴难耐,纷纷倒地。李世民顺手抓过身边将士手上的长槊,往地上一插,仰天长叹:“莫非苍天绝我!”说罢欲拔槊自杀,不料一股清泉随槊而出,将士一阵惊喜,人马痛饮,绝处逢生。从此这里便有了拔槊泉。

站在拔槊泉边,小付开玩笑说:“李世民真是找泉的专家,帮济南找了多少泉啊!”是啊,今天我们所探访的几个泉,皆与李世民有关,零距离探访的南泉、马蹄泉、拔槊泉,以及遥望的灰泉、积米峪泉,5个泉都是李世民发现的。除此之外,还有淌豆泉、龙吟泉、饮马泉、公主泉、净明泉、忠泉、东泉等泉水,唐王镇、唐冶镇、唐王寨、跑马岭、西营、上降甘、下降甘、晾米台、廒而庄、万粮峪等地名,也与李世民有关。其实,李世民根本没来过齐鲁大地。正史资料,均无李世民来山东的记载。再者说了,李世民从来没被封为唐王,他的封号“秦王”而非“唐王”。那为什么济南会出现诸多与李世民有关的故事呢?我推测,这可能是带着感情的移花接木。或在隋唐之际,或东征高丽期间,可能确有唐军驻扎济南,但带兵者不是李世民,而是另有他人。由于民众对李世民颇有好感,于是便采取移花接木之法,将诸多故事安放在李世民身上。所以,对这些故事的讲述,不是一个史学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

离开拔槊泉村,我们往北一路下山。陡谷深,随着海拔不断降落,我们终于来到了玉河泉村。玉河泉村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驻地南侧,海拔约380米,比拔槊泉村低370余米。沿山溪分布在狭窄的山谷中四周群峰环绕,峭壁夹立,深涧蜿蜒。整个村庄水系发达,主河道从南部山坡向北下行,从西南角入村,沿着山峪曲折流出村外,顺巨野河而下,途经狼猫山水库,最终汇入小清河。要是雨季前来,徜徉于村巷中、农舍前石桥上、泉水边、溪涧旁,仿佛超凡尘外,每一个细胞都透着纯净和敞亮。可惜现在不是雨季,没有泉声鼎沸之势,小村宁静了许多。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玉河泉泉群在济南十大泉群中排第七位,共有泉水68处,分布于历城区彩石、港沟一带,其中8处泉眼位于玉河泉村,即玉河泉、响呼噜泉、龙泉、牛头泉、晴天泉、门口泉、院内泉和东老泉。除此之外,还有别处的淌豆泉、玉漏泉、龙脉泉、咋呼泉、猪拱泉、鸡刨泉、虎门泉、马蹄泉、忠泉、南泉等比较有名。名气最大的当然是玉河泉,不仅位列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且整个泉群以它命名。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雨季玉河泉村

玉河泉位于玉河泉村内河旁,方形泉池,原名“鱼河泉”,因泉源处河中有鱼而得名,后因“玉”“鱼”两字音近,恰似玉带的河流环绕山村,沿称“玉河泉”。又称“榆科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榆科泉,是巨河水之源”“泉水自百米岩层之下,甘甜醇厚,酷似圣水也。”玉河泉水自玉河泉村岩洞流出,过浅池东流,穿街过户,蜿蜒向北,注入巨野河。玉河泉之所以名气最大,是因为该泉四季有水,从未干枯,其他诸泉容易受季节影响,枯水期容易偷懒歇息。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雨季龙泉

龙泉与玉河泉隔河相对,此泉应为玉河泉的分流,泉水从龙口喷珠吐玉常年不,泉水甘冽,可直接饮用。龙泉性格与玉河泉安全不同,小而有气雨季来时,湍急的泉水从龙口喷出,哗哗有声,溅起一片洁白水花。

在玉河泉群中,我最喜欢的是响呼噜泉,该泉属季节性泉,冬春为井,夏秋为泉。每年雨季开泉,七八月份喷涌最旺,泉水如同一轮磨盘从地下喷涌而出,能高出水面30多厘米,气势一点不亚于趵突泉和墨泉。几个月后,随着雨季的消失,响呼噜泉也就悄悄地歇息了。最神奇的是,此泉喷涌时呼呼有声,远远听起来,像是鼾声震天,故被称为响呼噜泉。果然,我们刚走到村口,就听小付在前面喊道:“快听!真的有呼噜声!”我侧耳一听,依稀有呼噜声传来。但是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现在是枯水期,此泉应该停止了喷涌,怎么会发出呼噜声?就在我们疑惑之际,从村舍的墙角处冒出一辆拖拉机来,正是它发出类似呼噜的轰鸣声。此时的响呼噜泉,正安静地蜗居在泉井中,就像冬眠了一般,哪里有半点声响!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雨季响呼噜泉

响呼噜泉不仅极具观赏性,水质也超级棒,清澈无垢,生饮甘冽,村民饮此水。每到夏季,人们在此品茗纳凉,或将西瓜放入泉水中浸泡,经泉水浸泡的瓜果,清凉可口,妙不可言。如今的响呼噜泉已被村民呵护起来,三面有半米多高的围栏,围栏上刻文曰:“北魏郦道元,观水到此泉。耳听呼噜声,品尝水甘甜。目睹情与状,出自大自然。历史有记载,名曰呼噜泉。”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万粮峪村与玉河泉村比邻而居,一条共用的进村路,把游人引进到古村;一道小山梁,把两个村子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山梁以南是玉河泉村,山梁以北是万粮峪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军征战至此,粮饷不及,期望后援抓紧运来万担粮饷,故称望粮峪,后改称万粮峪。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走遍济南——劈山秋色浓

要是在雨季,游完玉河泉村后,我们一定会去万粮峪村逛逛,因为万粮峪村也有几处泉水,如龙脉泉、喳呼泉、峪思泉、淌豆泉等,这几处泉水同属于玉河泉群,却有着自己的特点。最让人惊喜的是龙脉泉,一听名字就感到此泉气势不凡。泉水旺盛时,可见一团二尺多高的白色水头在泉眼上摇曳跳跃,犹如一团热情四溢的火苗,游客称之为“会跳舞的龙脉泉”。那喷薄而出的泉水,很像水浪腾空的趵突泉,但仔细端详却又有所不同:趵突泉只腾空不摇曳,水柱相对稳定;而龙脉泉,水柱摇曳跳动,搅起团团白雪,气势足以撼人心魄,让人过目不忘。最上游“喳呼泉”,水旺时泉水从山体的石头墙中涌出从泉名就可以想象出泉水从石墙里争涌而出的声响。相邻的两个村子,一个“响呼噜”,一个“喳呼”,互不干扰,甚是有趣。可惜,现在不是雨季。

从早上一路走到现在,已经走了几个小时,徒步20多公里,三人很是疲惫,因此决定不去万粮峪村,就近在玉河泉村找一家农家乐,美美地享受山村美味。野味端上,小酒斟上,在这座幽静的山村小院,我们一边回忆着沿途经历的道道美景,一边享受着悠闲惬意的美好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