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2024-06-21 14:01:11)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作者:山抹微云1969


 (接上)虽然宝顶山石刻在世俗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它毕竟还是佛教造像,最根本的主题还是佛。宝顶山的佛像气势恢宏,令人过目而不忘。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千手观音、卧佛、千道轮回、华严三圣、广大宝楼阁图和圆觉洞等。

宝顶山千手观音位于大佛湾第8号龛,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龛高770厘米、宽1250厘米。共刻像72尊,各种器物126件。观音像为主座,刻于88平方米的巨大崖面上,像高3米,1007只手从身后伸出,手势千姿百态,或屈或伸,或正或侧,各执器物,无一雷同。过去所见千手观音,都是象征性地多出几只手来,只要超出8只,便象征其有千手。而宝顶山的千手观音不玩虚的,工匠们竟然认认真真地造出1007只手来,观之若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场面超级震撼,令人心动神摇!难怪过去民间曾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一说。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千手观音最初的艺术形式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制作的。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在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中还有一只眼,她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所谓“观世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去“世”简称“观音”沿用至今。关于千手观音的由来,据佛经说:观音发愿要造福于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而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民间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期间,会有成千上万的信男善女拜在她的足下。宝顶山有一个别名叫“香山”,可能就是因为历来香火旺盛,有“香焚宝鼎”之说而得来的。

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左边为吉祥天女。头戴猪首者为金刚亥母,头戴象首者为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这里完全演变成了女像。另外,在千手观音两边的角落还分别刻有一穷人和一饿鬼,表示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千手观音的拯救。 

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象这样名副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画人难画手”,要画出一百只不同形状的手都很不容易,更何况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一千多只,而且手的姿势无一雷同,没有一只手在当时被打坏,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宝顶山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造像,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宗教价值。位于宝顶山第11龛,宋代作品。此龛顶部为平顶,顶高7米,像宽31.60米。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神态平静安祥,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这也是众生皈依佛法后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会自然而然让人觉得有去除杂念、超脱凡尘、心明如镜的平静之美。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主像之腹部前有一供桌,上摆供盘,盛桃、榴、佛手、葡萄等物。供桌里侧为两天王(半身),作捧抬供桌状。供桌外侧亦有两天王(半身),高1.8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笏,面内作肃哀悼状。供桌上方刻有一祥云,直接龛顶,云顶部站立九人,中为释迦母摩耶夫人,左为释迦姨母,右为释迦发妻,均作肃立拱手状。三像南北侧各站立三名天女,长眉细腰,衣裙潇洒,有持花者,有献果者,有捧香炉者。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释迦像头部侧站立一天王,高冠,身绕大飘带,双手抱拱胸前,像高2.90米,面向西南。在天王南侧站立释迦弟子像(均为半身),按从北至南顺序为:1.迦叶(已毁);2.赵凤智(作拱手状);3.柳本尊(捧金瓜),高1.64米;4.阿难(抱六合瓶),高1.74米;5.舍利子(捧钵),高1.93米;6.须菩提(持净瓶),高1.94米;7.富楼那(持莲花),高1.97米;8.目犍连(捧果盘),高2.01米;9.迦旃延(捧经书),高2.02米。以上为供桌北侧。供桌南侧是:10.阿那律(捧如意珠),高1.84米;11.耶输陀罗(拱手),高1.85米;12.摩难拘利(拱手),高1.51米;13.优婆罗(捧盘托钵),高1.96米;14.罗侯罗(持如意),高2.17米。以上诸像中,4567891012像均头戴花冠,冠正中有小坐佛,各像肩宽皆约1.18米,胸厚0.70米,均为圆雕。主像之下腹部有二雕花石柱,上镌云彩,撑持龛顶,柱直径0.76米。优婆罗背靠北侧石柱,南侧石柱底部刻有金刚杵,高2.57米,宽1.59米。二柱间距离为3.50米。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为了突出释迦牟尼佛,古代石匠本打算雕60米长的巨佛,因山势所限,便只凿精妙的上半身,却把腿部以下虚化在岩石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翅膀。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在宝顶山大佛湾万尊造像中,华严三圣是最高的,它位于宝顶山大佛湾5龛,造像雕刻在宽14.5米、高8.2米的岩面上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主尊为“华严三圣”,三尊造像皆高达7米,肩宽2米,面目慈祥宁静,眼目下视,脚下踏莲台。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头有螺髻,髻上有两道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前伸。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左边为普贤菩萨,头戴高花冠,双手在胸前捧扶一舍利宝塔;右边为文殊菩萨,头亦戴高花冠,左手伸至胸前1.85米高的宝塔,右手轻轻相扶。手臂悬空向前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竟然千年不坠,可见工匠们对力学的掌握相当精妙。在主像后壁,刻有81个小圆龛,每龛内皆有一身坐佛。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在华严三圣旁边的4号龛,是广大宝楼阁图,全称为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变相图,龛高7.8米,宽3.7米,深2.5。该造像是根据玄奘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笃信佛法,常效释迦牟尼普提树下悟道成佛,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三像各头顶化佛,中间化佛结最上菩提印,左佛结禅定印,右佛双手置袖中。三根竹子上方是广大宝楼阁。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造像下方的宝顶山三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大足的邻县安岳人,他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与临邛魏了翁结伴返乡省亲,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 

六道轮回图位于广大宝楼阁图旁边的3宋代的摩崖造像是宝山最出名的镇山名雕该造像顶高7.80米,像宽4.80米。只见一个高大的无常鬼用宽阔的大嘴叼着一个受托的圆盘,这就是六道轮回盘。六道轮回是佛教密宗的重要教义密宗佛教的寺庙里面多有类似图形。 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抱轮的巨人“阎魔死主”,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称作“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中心圈第一圈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心意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在修行者的座下刻有猪、蛇、鸽子。猪表“贪”,蛇表“嗔”,鸽子表“痴”,它们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第二圈形象表示了六道,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表达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亦即佛学名词中的“十二因缘”。上方正中小圆龛内,刻一罗刹将军,身著将服,手执宝剑,危襟端坐。以下沿反时针方向依次刻,表现了“十二因缘说”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等。这是众生在轮回中彼此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在这一因果链条中,贪爱又被视为众毒之首。佛教认为,人们若要解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就应从去掉贪爱着手。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第四层分十八格,每格中于瓦罐似的套筒里刻出一个个生灵转世轮回的图像形象地说明生死轮回的具体过程。从“天道”开始,沿反时针方向依次可见套筒两端刻有:人头人尾,人头畜尾(天道);狼头人尾,牛头畜尾,狮头畜尾(阿修罗道);禽头畜尾,畜头蛇尾(畜牲道);马头蛇尾,鱼头人尾,蛇头畜尾(地狱道);人头畜尾,畜头畜尾(饿鬼道);猪头畜尾,龙头人尾,鸟头畜尾(人道)等等,这可能表示的是受胎生死像,以头示生所属,以尾示亡所属。

那么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让众生在轮盘中轮回的动力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谒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见红圈1);轮盘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见红圈2)。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位于南崖西段29,整石开凿而成,是一座方形平顶窟,深12米,宽9米,高6米,是大足所见最大的一座洞窟。宋朝魏了翁上题“宝顶山”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狮子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时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子吼,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于以摩崖雕刻为主要形式的巴蜀石窟而言,像圆觉洞这种较大的洞窟极其少见。因为西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洞窟不利于造像的保存,所以更多选择以摩崖浅龛形式去表现。大佛湾圆觉洞正是因为湿度过大而常年深受其害,因而成为近年的重点保护对象。窟内佛与菩萨近于圆雕,身后没有常见的火焰纹背光。需要说明的是,窟内所有造像包括供案均与岩体相连,不是事先雕好再搬进来,可以想见在建修前曾做过极为细致周密的规划。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圆觉洞

三壁镌像,正壁为三尊大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左右拐角处分别立一身僧装和世俗装人物;两侧壁各为六身菩萨,均坐于方形束腰台座;前壁不造像,上方开一天窗,下方设窟门,门较窄,略偏离中轴线。正壁及两侧壁前方地面,雕长条形石质供案,形制完全模仿生活中的木制桌案,看去以假乱真。中间供案前雕一菩萨,体量几与成人等身,跪于束腰莲座,合掌面向主尊。

正壁三佛居中者头戴菩萨冠,双手于胸前结拱手式印契,是为毗卢遮那佛。其冠中央火焰宝珠发散出两道光带呈V”字形伸向窟顶。光带中间龛壁中一化现人物,趺坐姿,身着世俗装,此即宝顶山所供奉的神格化人物柳本尊,被认为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艺匠通过这种方式把二者凡圣合一的意涵巧妙地表达出来。毗卢佛左右二佛形姿相同,均不戴冠,头布螺髻,位于左侧者双手结阿弥陀佛常有的禅定印,右侧者双手托钵。二佛头顶崖壁也各有一身化像,趺坐,细节风化不清。此三佛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三身佛”,即法身佛毗卢遮那、报身佛阿弥陀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

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正壁拐角处的人物,位于左侧者卷发,着袈裟,双手合十;右侧者戴方形冠,着交领大袖袍服,双手执笏板。此二人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道俗信众。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窟内左右壁各六身菩萨,个个头戴镂空式花鬘冠,垂眉含笑,璎珞严身,袈裟覆座,水波纹式的衣褶疏密有致。尽管岁月的斧凿在她们娇美的颜容上刻下些许斑驳,但其婉约的身姿,含情的双眸,修长的手臂,仿佛是一个个走出宫廷的翩翩少女,浑身洋溢着芬芳的人间气息。

该窟称奇的地方还不只是这些美轮美奂的菩萨造像,还有地面中央那位正在礼佛的菩萨。为什么要在窟内安置一尊背对观众的菩萨?这位菩萨是谁?为何还要拜佛?原来窟内造像是依据《圆觉经》而造,这部经核心内容是这样的:在一次法会上,以文殊、普贤为首的十二位菩萨,依次为在会法众向佛陀咨询关于修行大乘道的问题,佛陀围绕如何修得“圆觉境界”逐一回答了十二位菩萨的提问。窟内列坐的正是《圆觉经》中出现的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菩萨。那位跪在佛前的菩萨并无具体身份,她是上述十二位菩萨的指代,跪于佛前,表示正在问法。这种特殊的空间布局在传统佛教石窟寺中所独有,暗示了圆觉洞在功能上并不单纯是为了接纳信众的礼拜,而是为现实世界呈现了一个虚拟的佛教法会场景。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圆觉洞还有一奇是其排水系统。因窟内右壁上方岩体常年渗水,为解决此问题,艺匠在窟顶与立壁交接处镌雕了一条长龙,在龙首处下方一鬼卒手托一钵,正在接取龙口吐出的水。原来龙身是一道排水渠,水流到钵后通过暗道从窟低排到外面。这种巧夺天工的设计,在石窟建筑艺术中绝无仅有。圆觉洞以其精美的雕刻艺术、独特的礼仪空间、巧妙的建筑设计,为我们呈现了宋代人文艺术所独具的东方神韵与魅力。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还有九龙浴太子图也是合理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九龙浴太子图又被称九龙灌顶图见于宝顶大佛湾第12号龛。本龛石窟高6.4米,宽4.5米。石刻上太子裸坐于浴盆中,头顶盘旋着有九条巨龙,中间的神龙口吐泉水。工匠们巧借堰塘的水流,使得龙口流水终年不断。

  九龙浴太子图所在的岩面原本是山上雨水汇集的出口处,终年泉流直下,古人将九龙灌顶的佛传故事和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采取了疏导的办法:首先用石块把缺口堵住,使它和左右崖面齐平,然后在石壁上采用高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石壁上刻了很多云彩,在龛上部刻了九个龙头,以龛正中较大的龙头为中心左右对称,值得注意的是,正中巨龙张着的大嘴恰是山上泉水的出口处。这样,涓涓清泉便从龙嘴里汩汩喷出,沐浴着太子的全身。太子双手合十,神情安宁,半身显现在长方形台上,台的两端各有一天王,顶盔贯甲,各自抬平台一边。左边天王一手指天,右边天王一手指地,暗示着太子自称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旨意,平台下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水池底部又与一条排水沟相通。这样,山上雨水经龙嘴到了半圆水池便由水沟排走了。

古印度的石窟艺术于汉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北方历经了魏晋的辉煌和隋唐璀璨之后,便逐步走向了衰落。而在这之后,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石刻却异军突起,掀起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而大足之后,中国的其他地方再未出现过大型石窟,因此,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为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宗教艺术,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力华的基础上,又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造像题材,精美的雕刻工艺,精湛的科技手段,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风格,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佛教艺术的典范,在我国的石窟艺术史上树起了一座亮丽丰碑,同时也为世界石窟艺术史写下了最为壮丽辉煌的篇章,成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的巅峰之地(下)

宝顶山石刻造于800多年前,历经漫长的风雨沧桑,如今仍有着80%左右的完好率,让人不得不赞叹当时的造像技术。宝顶山石刻之所以保存得那么好,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石刻造像并不是直接在岩石表面上雕刻,而是先往岩石里面挖,在深处的岩石上刻凿,这样上面就形成了突出在外的石檐,犹如房子的屋檐一样为造像遮阳挡风避雨,达到保护石刻的作用。同时,古代的工匠们在造像施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岩石、水源、风向、日照等自然条件,使得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虽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仍然闪烁着技术和艺术的光辉。

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蕴含着许多世间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工匠们在神态、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各方面,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再例如释迦涅般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魏晋以来中国艺术在表现人物时所追求的“以形写神”理念,在宝顶山石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在宋代佛教人物雕塑艺术中,能在比例、动态、神韵等方面达到如此炉火纯青地步者,鲜有例。所以大足石刻宋代造像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绝非言过其实。

啰里啰嗦的,看似介绍了许多,其实不足万一,衷心希望你亲自来到大足,亲身体验大足石刻的艺术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