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芦田村位于海拔700多米的四明山上,与嵊州、上虞两地相接,全村30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姓王。据《王氏宗谱》记载,500多年前,王氏祖先从嵊州前往上虞乾溪扫墓,路过此地,见山谷状若圈,泉香林茂,心生喜欢,随手插芦竹于田,定宅而居。之后,村内芦竹摇曳,茅屋连片,人丁兴旺,芦田村名因之而得。
芦田村处在“唐诗之路”上,村内遍留古迹。古宅、古井、古祠、古庙众多,是古村的一道不褪色的风景。
宅以台门为主,大多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的正屋加两厢的三合院式,作为一种文化,台门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每一个台门都有着各自的故事。随着岁月更迭,人事变换,村中很多台门年久失修,倒塌改建,但还存几座。经一番寻访,有大台门、下台门、顺昌台门、中央台门,十七间头及王氏洋房等。
颇具有地方乡土特色,走进台门内院,那些精致的花格门窗,依然吸引游客的目光,让人的思绪带到那遥远的年代。
村内保留较完整的一处“王氏洋楼”正在修缮中,该宅院解放前曾是芦山乡乡长的家宅,又是乡公所驻地,解放后仍作为乡公所使用,后改为四明山敬老院,如今作为老年活动室。
该宅为五开间二层楼,前后二进,两侧厢房连接前后两楼。因建于民国初年,门窗款式略带有海派西洋风格,中堂地面为水门汀地坪,被当地村民称为洋楼。在那个年代在大山深处能修建洋房实属不易。
位于村口水塘前的王氏宗祠,当地人称为“王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民国初年重修,是芦田村的标志性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东西两边为厢楼。
前楼系五开间门厅,下设三门,天井中有古戏台,用卷棚廊轩与后进大厅建筑相连。
大门正上方悬挂“王氏家庙”匾额,两侧边门上方各挂“贡元”、“文元”两匾,是为清道光壬寅年岁贡王凤鸣所立。
大厅系三开间厅堂建筑,面宽12.8米,进深8.9米,前檐廊柱及明间金刚柱,釆用石质屋柱,直径达38公分,高达5米,在山区古建筑中能见到如此硕大的石柱,甚为罕见。
大厅中间悬挂“树滋堂”匾额,为芦田王氏的堂号。
在山墙梁架处挂有一块“齿德兼尊”匾、为清光绪六年的老匾;
另一侧挂“一清如水”一匾,是为表旌族人王专中之妻李氏而制,题匾人系嵊县儒学教谕朱为。大厅明间石柱上刻有两付楹联,气势不凡。
宗祠早年做过学堂,村民重文好学,文风颇盛。恢复高考后至今,这个小小的村庄里竟走出了160余名大学生,其中3名还出国留学,成为博士,芦田村因此成为山里有名的“秀才村”,村口一块巨石上还专门刻了“芦田状元村”几个大字,表达了村民由衷的自豪。今年高考揭晓,又有芦田学子王一诺上清华,当地村委在宗祠大门上挂横幅,以示祝贺。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