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华_1
长华_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5,272
  • 关注人气:3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2023-02-25 20:57:44)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西泠印社后山石坊)

 

西泠印社去过多次,除了喜欢(里面有思泉酷爱的古塔),还因为它始终不要买门票。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正门(月洞门)拍过多次,两只垃圾箱有碍观瞻,抑或游客太多,还是“西泠印社”官网上的那片为佳,感谢原作者!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

西泠印社坐落于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7088平米(10亩余),建筑总面积1750平米。

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赞。

除了2001年升级为“国保”外, 2006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首批国家非物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文化遗产代表作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石雕,嵌于大门内侧墙上)

 

但是,思泉到此,却往往以游览景致为主,欣赏其成就为辅,似有本末倒置之嫌,每每囿于时间有限,也只好如此,本文亦然。

从这张“西泠印社”官网下载的“游览图”(可点击放大)可以看出其主要景点数量之多。将几次拍摄的片子归到一起,有好几百片。倘若按照以往的啰嗦、拖沓“文”风,得写十篇八篇。这次只计划两集搞定,点到为止。

就按游览图给定的顺序,逐一“走”一遍,其中少量漏拍的片子借用“西泠印社”官网上的,感谢原作者!

只作简介,有兴趣的朋友可直接链接“西泠印社”官网(http://www.xlys.org.cn/gssz/index.jhtml),那里面的介绍要详细得多。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为便于大家对号入座,以下景点编号与“游览图”相同。希望能为不熟悉“西泠印社”又想细游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自告奋勇当一次免费导游,尽管极不称职。

 

莲池(1)柏堂(2)

入月洞门,左侧、柏堂前有一方形水池,现名莲池,原名小莲池、“小方壶”,开挖年代不详。

曾被填埋,1982年重又开挖、疏浚。池中种睡莲并放养红鱼。在池西侧立假山,假山上刻有篆书 莲泉二字。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柏堂是西泠印社的主要建筑。史上曾植二柏,其一枯,砍之,却悍如金石,为“柏堂”名的源起。苏东坡有诗赞誉了堂前古柏坚悍如金石的风骨,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柏堂墙上悬有印社四位创始人(丁仁、王禔、吴隐和叶铭)和前后六任社长及最后一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和饶宗颐)的人物喷墨画,并配有文字介绍。据了解,饶宗颐先生2018年逝世后,至今社长空缺。(注,本文牵涉人物较多,基本不注生卒。)

“西泠印社”的社长宁缺毋滥,空缺属于常态。自建社以来110余年,社长空缺时间累计达60余年。

有好事者作一有趣的PK,“西冷印社”VS“中国书法家协会”,谁更胜一筹?撇开其他因素,只PK这两大书法组织第一把手(有时两者同一领导人)的作品,就影响力、书法水平而言,结果“西泠印社”胜出。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竹阁(3)

现存竹阁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原为唐代古迹,相传乃唐诗人白居易命人所筑。史载小阁多植竹,白公(居易)每偃息其间,遂以名。白居易还著有《宿竹阁诗》,诗曰: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

竹阁现为印社展览场所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印人印廊(4)

印人印廊(西庑廊),共展示自明清至现代的名家印蜕47方(含边款),包括40余名家的篆刻作品。刻石上覆盖有拓片,并用黑、朱两色区分印面和边款。

随上几片,因玻璃反光,没带偏光镜,只好侧着拍。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印人书廊(5)

印人书廊(东庑廊),廊内南入口有启功先生1993年题印人书廊四字。廊内展示名人书法刻石 17件。

书廊北端嵌沙孟海先生撰并书的《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日本籍社员河井仙郎1906年撰、古村熹斋书的《西泠印社记》二碑。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数峰阁遗址(6)

数峰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重建于清光绪三年,乃西泠印社发创之地,今仅留遗址,有柱础,散落的地砖、条石等。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网上下载的“数峰阁旧影”)

 

前山石坊(7)

前山石坊于“柏堂”后,石坊高3.30米,宽2.19米,为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似有激发来客登山游兴、一探究竟的功能。

石坊旁有仿龟钮章刻石,青石,上镌金石寿,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一九八八年十月立字样。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石交亭(8)

石交亭取名寓意结交金石。为毛杉木六角草亭,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经常修葺。常修常新,反正造价不高。

石交亭侧岩壁上镌有篆书静观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仰贤亭(9)

仰贤亭为明代故迹,已毁。现建筑为1905年印社初创时期所建。

仰贤亭,粉墙黛瓦,古朴雅致。题额曰仰贤,承袭了明天顺间旧名。亭内陈列有介绍丁敬、郑板桥、赵之谦等印人的石刻画像和题赞。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山川雨露图书馆(10)

山川雨露图书室始建于1912年,是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山川雨露图书室匾额系清代文人翁方纲书。

原为印社诸子论印处,现已无“图书室”功能,而是印社经营用房,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理解。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宝印山房(11)

宝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抗战期间焚毁。1974年在原址重建,恢复原貌,同时以小曲廊与仰贤亭相接。现亦为经营用房。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沿山径一路盘旋而上,穿行于绿荫丛中,不时能遇见一泓泓清泉。“西泠印社”共有四泉,由下而上依次为印泉、潜泉、文泉、闲泉。

印泉位于仰贤亭后、鸿雪径侧(见后“鸿雪径”片),修竹绿荫下掩着一泓清泉。泉北有一摩崖石刻,上书印泉二字。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潜泉(13)

潜泉位于遁庵后、峭壁下方。潜泉东侧崖壁上刻有隶书潜泉二字。泉西崖壁勒吴昌硕篆书《潜泉铭》,1040字;下勒吴隐隶书《潜泉题记》,48行,行13

潜泉北的坡上立吴隐石刻坐像。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遁庵(14)还朴精庐(15) 

遁庵还朴精庐位于小盘谷以西平坡上,两者相互连接(几次拍摄,楹联有异)。

两座建筑均与印社创始人吴隐及其后人有关。

遁庵,起名于1915年,是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的别号。据载,吴隐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

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现为印学博物馆(下一集)组成部分。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鉴亭(16)

鉴亭位于遁庵西边墙下,1919年建。

亭依石墈而立,朝外一面有玲珑翘角。亭顶为木构,上覆盖瓦片。立有四石柱,后两柱配有矮栏。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鸿雪径(17)

鸿雪径筑于1913年,石阶上架紫藤棚。1983年改木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栏杆。鸿雪径出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阿弥陀经幢(18)

阿弥陀经幢位于“遁庵”东。经幢为六角形攒尖顶石柱,高110厘米。19236月建,印社将弘一大师所书阿弥陀佛经勒于石柱上,每面八行,每行39字。

幢下镌吴隐题行书隐闲,款识为楷书三行,12字。该经幢是我国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结合的一处重要史迹。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剔藓亭(19)

鸿雪径尽头、四照阁西有剔藓亭剔藓一词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该亭原在“文泉”西,1915年迁建于此。
      
现为杉木六角小亭,亭顶覆以茅草,也得常修常新。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丁敬像(20)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丁敬像位于剔藓亭西、汉三老石室前。1921年,丁仁在杭州九曜山得一石,酷似人形,便委托雕工塑丁敬像。

此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塑。


[转载]【国保打卡】(浙15)西泠印社(国5)之一

 

清点了一下,本集已发照片60余(倘若不拼图,数量更多),先告一段落,下集继续。

 

(未完待续。文字部分参考“西泠印社”官网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