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保打卡】(浙20)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国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转载]【国保打卡】(浙20)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国7) [转载]【国保打卡】(浙20)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国7)](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拱宸桥)
“大运河杭州段”的题目有点大,但这一集只看看“拱宸桥”,以及 “拱宸桥”到“登云桥”这一段的河道。
先做个说明,“国6”有一项“京杭大运河”,“国7”又有一项“大运河”,而“国6”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所包括的子项是明确的,到了“国7”公布,感觉就有点乱了,也就是将部分“国6”公布过的合并到“国7”。
“大运河杭州段”的其他子项,如祥符桥、欢喜永宁桥、桂芳桥、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及高家花园、洋关旧址、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广济桥等等,有的去过,有的还没去过,以后有机会再写。
拱宸桥跨古运河,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最宽处达12.2米。
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坍塌(仅仅经历了20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开始重建,历四年建成。即现在这座拱宸桥。
其桥名的来历,一说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与“共”通,“宸”与“辰”通,这就有了“拱宸”名。还有一种说法,“宸”,帝王代称,“拱”,两手相合表示敬意。帝王南巡,拱手相迎,其意不言自明。
2005年,对拱宸桥进行大修,这是拱宸桥120年来第一次大修(按此推,上一次大修在1885年前后)。至今,古老的拱宸桥又坚毅地横跨在古运河上15年了。
为了防止过往船只的撞击,拱宸桥中孔两侧各竖两座护桥石墩,其中两座石墩端部雕有蚣蝮。
蚣蝮(gng fù)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爱之子。
做个更正,思泉的博文《【嘉兴古运河游】(2)——古运河穿长虹桥南下》)中提到嘉兴王江泾的长虹桥旁也有避水兽,将其误为“叭蝮(b fù)”,有人引用过,特予以更正,不能让它再错下去了。
除了“国保”碑,拱宸桥的东堍还建了座颇有点豪华的重檐翘角八角亭,亭中立一根黑色花岗岩雕凿而成的八角形石柱,柱面刻一篇《拱宸桥修建记》。这样的碑记它处未曾见过,别出心裁,很有创意。
拱宸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几幅浮雕,述说着运河的历史风情。一座“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用“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功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全面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桥的西岸,是历史保护街区,除了沿运河的住宅、埠头以及有些年头的建筑外,还有扇、刀、伞博物馆等等。
镜头主要对准运河两岸以及河上行驶的船只,多拍几片,毕竟本集的主题是“大运河杭州段”。
题外话——
从前面见到的比丘尼旅游团,联想到前几天收到四年前在西宁塔尔寺认识的一位喇嘛——晋美武萨仁波切上师(参见《西宁几日(概叙上,塔尔寺、土楼观和东关清真寺》)发来的藏历新年的祝福。在此,将他的祝福转发,与大家共享。
因为思泉是年迈的独行客,在旅途常常遇到各类好心人,主动提供各式各样的帮助。事后,有的合过影,甚至互加微信,至今保持联系。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