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贝尔尼尼的永恒激情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意大利17世纪最富盛名的艺术家贝尔尼尼,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来装饰城市空间的天才,可以说,他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罗马风貌,如今漫步罗马街头,仍处处可见他出色的公共创作,常常让你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座专属贝尔尼尼的露天博物馆。







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穹顶下方29米高的青铜华盖、祭坛尽头不可一世的彼得宝座、紧要位置奢侈华丽的教皇墓碑、侧廊通道激情澎湃的圣徒圆雕,无处不见贝氏杰作。另外一位见证过奇迹的教皇说:如果把贝尔尼尼的所有作品从圣彼得大教堂中移走,那么,这座教堂将一无所有。





1605年是卡拉瓦乔红极一时的时代,他的作品以全新的手法在教堂内大行其道,打动了无数教徒的心,让遥不可及的圣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张力十足的世俗热情和血淋淋的现世救赎。那么,小贝要如何胜过小卡呢?贝父决定让儿子放弃油画,改攻雕塑。于是,这个赢在起跑线上的神童,通过对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仔细研究,以及对罗马城内古希腊艺术的详尽考察,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
这尊《圣塞巴斯蒂安》的圆雕,刻意弱化了塞巴斯蒂安遭乱箭射死时的痛苦,试图从放松的体态和的释然的表情上,去捕捉圣徒超脱肉体的灵魂是何等的志得意满。这件作品引起了罗马最有势力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的注意,他打算把小贝纳入麾下,让这个思维超前的年轻人去折腾自己豪华的半山别墅。想到自己的花园洋房有一天会变成艺术园区、让别的主教们羡慕得眼红脸绿,高不可攀的波尔盖兹禁不住要笑出声来。

罗马,这座浸淫在世俗野心中的神圣大都会,对教廷权贵而言,重要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彼此间竞相争夺的音乐家、文学家、画家、雕刻家,权高位重者常为培养一名初来乍到的艺术家一掷千金,何况,小贝已具备了成功的所有条件——与卡拉瓦乔相反, 贝尔尼尼教养极佳,仪表俊朗,机智迷人,人脉亨通,而且滴酒不沾。

1621年至1625年间,是贝尔尼尼与罗马教廷的蜜月期,也是他艺术的成熟期。他为波尔盖兹主教的别墅花园装饰了四组群像雕塑,可谓初试锋芒,一举成功。
你若要说雕像想传达的是庄严和沉稳,这位雕塑界的卡拉瓦乔可不吃这一套。他最善于打破的,就是文艺复兴盛期的理性和典雅;最喜欢强调的,就是激情多变的动感和戏剧情节。他奉行的座佑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
古典雕塑的重点,是冲淡人类的世俗物质、赋予人体不朽的稳重下滑线;虽然好似少了几分血性,却可以让它们超凡趋圣。这时候突然间冒出个贝尔尼尼,做出一堆左扭右动纠缠不清的作品,让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相形之下,也不免显得僵硬失色。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取材于古罗马神话,说的是谷物女神之女珀耳塞福涅在原野上误采了代表冥界的水仙,大地突然裂开,冥王普拉东跳将出来,不由分说抱起美人一路狂奔,魂飞魄散的珀耳塞福涅一边哭喊一边使出吃奶的劲儿拼命挣扎,搞得那孔武有力的鲁夫差点失去平衡;为了不让煮熟的鸭子飞走,普拉东血脉贲张的手指用力过度,几近陷进少女丰腴的胴体;地狱守门犬还嫌局面不够刺激,三只狗头各自朝向120度方位,上演汪汪狂吠多重奏。



《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亦取材于罗马神话。埃涅阿斯是特洛伊国王与维纳斯的儿子,特洛伊城被木马计攻陷后,他在母亲的帮助下,带着老父和幼子从燃烧的废墟中逃出,并聚集一群远亲近朋,历尽艰辛,来到现今的意大利,建立起新邦国,成为古罗马人的祖先。



这组真人大小的《阿波罗和达芙妮》,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巴洛克风格雕像。它仍旧取材于罗马神话,说的是任性的小爱神丘比特被骄傲的太阳神阿波罗嘲笑箭法太差,很是恼火,电光火石间,神兽已向阿波罗射出一支点燃爱火的金箭,同时,又向河神之女达芙妮射出一支厌恶爱情的铅箭,一场男追女跑的经典画面,就这样展现眼前。他们跑呀跑呀,跨越山涧、越过草地,激情万丈的太阳神穷追不舍,心如止水的小仙女遁地无门,就在阿波罗的手指即将触碰到达芙妮身体的那一刹那,她绝望的呼求得到父亲的回应,河神将女儿变成了一株月桂树。达芙妮的发梢长出树叶、指尖伸出树枝、两脚变成树根、身体将为树干。爱情片秒变惊悚片。
小时候看这故事愣是闹不明白:普普通通的小仙女哪来的勇气拒绝大帅哥阿波罗的款款深情?后来知道一切都是箭的错,却仍然闹不明白:这达芙妮咋就这么傻腻?哪怕叫老爸把你变成羚羊也好呀,毕竟是胎生动物嘛,还跑得快。从身体里长出树枝来,得有多痛呀!
扯回正题。话说这是一组充满动感的雕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阿波罗正在放慢脚步,他的头发和身上的披挂随着惯性在风中飘荡;走投无路的达芙妮除了脚底的树根外,看起来像是要跃入半空,她悲哀地张嘴尖叫“不要呀!”……剧情张力定格此处,达到一个爆发的顶点。
贝尔尼尼以自己对希腊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用精湛纯熟的雕刻技法,或者说,用炼石术士的神秘力量,改变了物体的本质,让坚硬的材质,长出柔软的身体、光滑的发丝、飘逸的枝叶。他这时才20出头,差不多是米开朗基罗创作《圣殇》的年龄,但除了比米前辈更善于表现戏剧性情节和人在激烈运动中的肢体语言,小贝做得尤其出色的是重心稳定。他可以不借用任何支撑物,使开放空间的动态人体自由悬浮于真空。这是一个米老怪未曾涉足的崭新领域。



1623年,波尔盖兹红衣主教荣升为梵蒂冈教皇。这位财权独揽者视贝尔尼尼为莫逆之交,不仅册封他为骑士,还肉麻兮兮地拉着他的手说:你有幸生在我为教皇的时代,但我更加有幸生在贝尔尼尼的时代。
1624年,二十五岁的贝尔尼尼已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十七世纪罗马城人人追捧的万人迷。教皇特许他自由来去梵蒂冈,豪门巨富对他极尽巴结逢迎之能事,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饱胀的爱情孕育出全新的雕刻风格,贝尔骑士为这个让自己神魂颠倒的女人塑了一尊胸像《康斯坦》。在此之前,欧洲的人物胸像雕塑大都是庄严肃穆地耸立在坟头,哪有把如此私密的表情随意摆放客厅的。再说,康斯坦身上丝毫不见传统女性的端庄沉静,她酥胸半裸樱唇微启眼神狂野,面孔和身体都散发出毫不掩饰的大猫骚味,仿佛小贝正用手中凿刀一遍遍地爱抚着她。
贝骑士很难相信罗马城内还有女人会爱上除自己之外的别人,所以,当听说康斯坦居然劈腿自己亲兄弟时,他温文优雅的外表下,那颗那不勒斯嗜血好斗的心瞬间蹦了出来。那天晚上,陷阱已经布置妥当。贝尔尼尼愉快地宣布明天要出城办事,次日却起了个大早,悄悄潜伏在康家门外。果然,兄弟和情人双双现身,他曾满怀爱意雕刻过的丰盈RF,此刻正热情地压在另一个男人的胸膛上。

这起因争风吃醋引发的重伤案虽然闹得满城风雨,却并没令贝尔尼尼沦为臭名昭著的过街老鼠,要知道,他的后台可是教皇。教皇说:尼尼啊,你真是太调皮了,我判你赶紧结婚!去吧,去把罗马最美丽的女孩娶了,这样你就收心了。
于是,贝尔尼尼迎娶了律师的漂亮女儿,而被他打残的兄弟和毁容的情人,乖乖进了监狱。说来也怪,从此以后,不可一世的雕塑家运势迅速下滑。先是关系到他建筑艺术生涯存亡的圣彼得大教堂出了纰漏:野心勃勃的小贝把本该大大低于教堂华盖的钟塔,设计得比米开朗基罗造的教堂圆顶还高,忽略了教堂地基原先只是一片极不牢靠的沼泽。在单薄的填充物建造如此沉重的高塔,分明是自作孽不可活。

1641年7月,南塔建好刚两月,地基就开始出现裂痕,而且情形每况愈下,裂缝渐渐蔓延至教堂墙体。这下子,那帮羡慕嫉妒恨的反对者总算可以找磋出气了,板砖接二连三拍得毫不手软,教皇也难免受到牵连。
熬到1644年,更是天降横祸,贝尔尼尼的不二挚友和最佳保护伞教皇驾崩。新任教皇决定铲除以小贝为首的前辈余孽,并启用他的对手巴洛米尼接手未完工程。在小贝的阴影下苟活了15年的巴洛米尼守得云开见日出,终于等来雪耻之日。他处心积虑地展开了一项针对贝尔尼尼钟塔设计弊端的调查;1634年,梵蒂冈根据巴洛米尼提供的海量信息,决定彻底拆除南塔。

1645年,罗马科纳罗家族打算在维多利亚圣母大教堂修建礼拜室,他们委托贝尔尼尼为礼拜室雕刻一尊圣特蕾莎修女的塑像。
年近50的雕塑家以当时的人类存活寿命来看,已算接近古稀,贝尔尼尼心知这是自己绝地再起的唯一机会,必须以破釜沉舟之心、石破天惊之势,创作出史上任何雕塑家都未曾构想过的作品,方不负余生。
《特蕾莎自传》是罗马当时最热门的畅销书,据说看过她文字的人,都会因其故事的世俗和叙述的坦率而大受震撼。在这个既真实又虚妄的传奇故事中,特蕾莎是一名从小患有癫痫,决定一生苦修的西班牙女人。她白天穿着麻衣烂衫,肩负重石从阿维拉城中趔趄穿过,夜里每每发病,产生奇异幻觉,自述:一名脸色红润的天使幻化成人,出现在我身边,手中拿着一枝金色长矛数次刺进我的心房,并通过心房穿透我的身体;当他拔出长矛时,连带掏出我的五脏六腑,上帝伟大的爱此刻在我体内炽热燃烧,疼痛如此剧烈让我数度呻吟,可这痛苦又那么妙不可言,我简直舍不得让它停止,一种甜美的爱的慰籍出现在我的灵魂与上帝之间……
1582年,惊世骇俗的特蕾莎死后,迅速成为罗马教廷钦点的圣女。她是现代圣人中唯一没有专属教堂的人,因其遗体包括遗物都被狂热的信徒瓜分得一干二净,搞得教廷无有实物寄托哀思,很是尴尬。据说西班牙国王抢到特蕾莎的一只胳臂,专门为它打造了一口昂贵的匣子,宝贝似的供在自己的床头,祈祷能有和圣女一样的美梦……
贝尔尼尼明白,特雷萨在描述自己的喜悦时,讲的是她对与上帝结合的渴望。这一次,他不想再拘泥于婉转的隐喻,也不想再让女主逃离现场。他要让她起身迎接刺穿身体的利箭、他要具体细微地呈现她难以言喻的感官之乐、他要把自己对肉体罪恶的了解转换为一种愉悦的恩典。
他花了整整七年把角色吸收内化,诚实还原了特蕾莎梦寐以求的场景:天窗的阳光从祭坛的顶端倾泄而下,把墙上象征光芒的金属条刷得锃亮,绯红的暖光反射在清冷的大理石上,顿时削弱了人物的体积感。


一支被刚刚拨出来的箭,颤巍巍地拿在天使手中,他一脸捉狭,正准备再度出击,眼睛瞄准的并非女子的胸脯,而是她的下半身。
现实生活中的特蕾萨,是一个在昏暗斗室中癔病频发的中年妇女,但俗话说得好,不怕纯属虚构,就怕真事改编,贝尔尼尼用积攒了十多年无处释放的激情,让自己凿刀下的女人年轻貌美,仰坐云端。她两眼轻阖,四肢乏力,张口喘息,身躯腾空,沉浸在颤栗的GC中。痛苦或欢愉,水乳交融,再难分辨。



虽然这件大胆的作品因为直言不讳而争议不断,但贝尔尼尼的运气却把卡拉瓦乔甩了几条街——委托方对这件杰作非常满意,对作者信口开河的一万两千金币要价,直称“物超所值!”

特蕾萨的喜悦带着贝尔尼尼死灰复燃的名气冉冉上升,贝尔爷重出江湖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向对他厌恶的新教皇的态度也开始软化,只有他的死对头巴洛米尼,独自在梵蒂冈的环形走廊中阴郁地徘徊叹息。
激情是身体与心灵的共生物,贝尔尼尼对它了如指掌。他把这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作为自己创作的精髓,演绎成别具一格的雕刻符号,让冰冷的石头在他手下流汗颤抖,哭泣咆哮,扭曲奔跑,无一不因情绪的张扬嗨到极致。请问,还有谁的凿子可以如他一样,宛若龙卷风般的野蛮?的确,再也无人能出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