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我的父亲节感想

标签:
父亲节感受父亲父爱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 |
分类: 生活随笔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我的父亲节感想
(尊重知识产权从我开始)
醉里挑灯看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lm3906
最近于闲暇之际,先后从美国《读者文摘》的网站上连续翻译了两篇关于父亲节的文章,忽然意识到6月份的第三个周日,也就是明天就是父亲节了。近此年,随着国际交流与全球化的推进,国人过洋节也越来越多了,其实并不一定是某些人所说的崇洋媚外,而是商业化炒作与文化融合的结果,就好象当年我们的春节、端午节等节日同样风行于部分东亚及南亚国家一样。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洋节如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其中除了宗教因素之外,确实也蕴育着不少现代的、人性化的情感,需要我们从文化的深层次去研究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
27岁之前,我只是父亲的孩子,而27岁之后,我则变成了孩子的父亲与父亲的孩子的结合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尽管我们家孩子成长期间自己的付出不是太多,但毕竟当甩手掌柜是不可能的。看着孩子逐渐长大,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对于岁月的感悟,是一种对于责任与亲情的体味。
对于我来说,幸运的是父母与岳父母均健在,在许多人看来,最让人痛苦的恐怕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侍而亲不待”的经历了。因此,为了避免在父母健在时留下太多的遗憾,请远方的游子们多多打个电话报声平安,有可能的话常回家看看;请与父母同城的人们多多抽时间看望父母,以尽孝心。中国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不能因对于“礼崩乐坏” 的抱怨而在我们手中丢失。许多中华传统文明不仅需要传承,同时更需要发扬光大。
我的父母是属于典型的中国农民,对于他们来说,看到子女健康成长和农业丰收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与安慰。中国人农民是社会的最底层,多年来他们为粮食安全与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甚至“农民”一词还成了某些人眼中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这不能说不是时代的悲哀,其中更多体现的是对于农民地位的鄙视与对于农民权利的漠视。其实往上推三代甚至两代,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祖辈与农业、农村或者农民无关?消除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制壁垒,避免中国成为城乡断裂的社会,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绝对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
对于我的父母,除了感恩,我没有多余的话要说。
童年是苦涩的,但同时又是快乐的。小时候生活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贫穷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代名词,平时都是玉米面的窝窝头,有时是现在连猪都不吃的豆腐渣,荞麦面还算是好东西,小麦白面基本都交了公粮,只能在过年过节时品尝享用。四、五岁时与一群小伙伴争相上房顶抢榆钱时被从梯子上挤掉下来摔坏了腿,当时在治疗过程中唯一的安慰就是花数元钱购买了一个公鸡啄米的小玩具。上小学时晚上照明用的多是煤油灯,用手抠鼻孔会弄拉黑手指头,学习用的是“黑色”的纸(类似于包装用纸),字写得很小为的就是省纸。小学五年级时还不认识香蕉,西红柿刚刚从南方引进,当时去过的唯一一家饭店就是在县城饭庄吃两根油条喝一碗汤。过中秋节时往往是买四个苹果,舍不得一次吃完,而是一个苹果切成四半慢慢分享。最好的业余娱乐就是与父母一起或者一群小伙伴晚上早早地拿着小凳子去占地方等待看露天电影,还有就是到邻村的百姓家中去看《铁臂阿童木》、《加里森敢死队》、《上海滩》、《霍元甲》等电视节目。但贫穷并不等于不快乐,那时的我们可以小孩子们一大帮去抓鸟,去爬树,去游泳,去玩捉迷藏,去玩抓特务游戏,还可以互相比试用泥捏的各类玩具,成群结队的小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感觉恐怕不是现在富裕却孤独的独生子女所能体会的。
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父母养活两个小孩子并不容易,好在那时中小学基本上是义务教育,收费不多甚至刚刚开始,每年学费也只有三、五元。另外孩子多时衣服还可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河北省由于离政治中心比较近,土地从1983后才开始实行包干到户,记得当年农民就由上年的玉米面为主全部改为了白面为主,看来中国真的是被僵化的体制束缚的时间太长了!现在想起当时全家人分得土地自由经营时的快乐与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真的是恍如隔世!
上初中和上高中以后,由于离家较远,只有每天骑自行车五、六公里在家与学校之间往返。由于当时学费不高,书本也没有多少钱,一个农民之家供养两个小孩读书并不是太大的负担。只是对于父母来说,除了辛苦劳作之外,还需要每天早晨早起为我们做饭以免影响早自习。当年高考落榜时,父母并没有进行什么责备,只是任由个人选择,是自谋出路还是继续努力,但恐怕更多的是期望子女通过参加高考改变社会底层的命运。
在18年前上大学时,尽管四年总计近千元的学杂费与现在相比并不高,但由于当时人们特别是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大学每月200元左右的基本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现在想来,那都是父母省吃俭用和通过种地、卖菜一点点抠出来的。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工作以后,由于离家两三千公里,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特别是结婚成家以后更是如此,工作与家庭的重担使得回老家成为奢望,每年只能给老家寄些钱或者打个电话,写信也渐渐减少直至基本不再提笔。尽管中间结婚时及孩子出生后父母来过几次,但均是行程匆匆。好在前年、去年与今年有科研课题任务在身,经常出差,可以顺路回家数次,但每次也是行程匆匆,或者他们到我的出差地一叙。听听他们说说老家的亲戚旧友,结婚、生子、生病、死亡,以及农业收成、土地情况、年青人就业、水污染等情况,很有一种亲切之感。尽管离开农村将近二十年了,但在我心中自己依然是农民子弟,需要力所能及地为老家及父母做一点事。
最后通过唐人岑参的一首《逢入就使》诗作为对于天下所有父母的祝福,同时与各位网友共享节日之乐!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