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更胜《南京!南京!》一筹!

标签:
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张静初拉贝南京大屠杀娱乐 |
分类: 流光飞舞 |
文 / 赤叶青枫
上个月,俨然是一个“南京”题材电影月。
虽然无论是《南京!南京!》还是《拉贝日记》都在4月下旬才公映,但早在这之前,关于这两部影片的相关宣传早已铺天盖地,尤其是前者,上映前后俨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话题。这一方面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替紧接其后上映的后者做了一定的宣传,但同时亦对其票房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前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商业运作的相当成功,而后者在放映场次和时间上备受排挤,再加上国人一向对表现外国人救助中国人的电影不甚感冒,而院线方面本就是最讲究“市场”与“现实”的,故而后者的票房成绩多少有点恶性循环的味道。
虽然《拉贝日记》在国内的上映时间“生不逢时”,但影片其实很值得一看。一来有助于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民又多个角度去了解那段惨痛的历史,二来就影片本身而言,它比《南京!南京!》更符合作为一部成熟的电影所应具备的各种要求,换句话说,它比《南京!南京!》更“像”一部电影。而《南京!南京!》与其说拍得好,更不如说是切入点比较新奇,而且黑白影像又极易营造出一种伪纪录片的氛围,同时再加入一些看似写实的残酷镜头,令人很容易入戏,从而忽略影片的种种不足之处,但如果综合考量两部影片的人物塑造、剧情结构、矛盾冲突等多方面,《拉贝日记》其实更胜《南京!南京!》一筹。
另外,即便以上因素统统都暂不考虑,更不管它是否配得起“‘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这一赞誉,仅德国——这一二战时期日本的盟国肯与中方一起合拍《拉贝日记》并向全球推广,让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可以从国际视角出发,让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首次以国际见证者的视角得到表现这一项,就值得我们去观赏这部影片——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远过于影片的观赏意义。更何况,它确实拍得还不错。
当然,影片并非毫无瑕疵。譬如国内公映的国语版中,拉贝与其夫人以及一些外国友人在一起沟通时说中国话,而日本人之间则说日语,怎么听都觉得有点怪怪的;另外,张静初那条支线不仅略显多余,而且虎口脱险那一系列相关桥段更是可信度甚低,让人很容易出戏(不是说张静初的演技有问题,而是剧本设计本身就有不符合情理之处。)在增强了影片故事的曲折性甚至娱乐性的同时,却也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诸如此类,令人颇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