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两类人:第一类指的是是“见利不喜”的人,也就是那些秉性淡泊名利的人;第二类指的是“临难不恐”的一类人,也就是指那些大气凛然、临危不惧的一类人。韩非认为,上述这两类人,国君是不可以任用他们的。
具体如何,韩非举了一大堆例子用来阐明他的这个观点,曰:“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此十二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此十二人者,或伏死于窟穴,或槁死于草木,或饥饿于山谷,或沉溺于水泉。有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
韩非这段记载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古代诸如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等这十二个人,他们都是见利不动心,临危不惧的。比如许由,给他天下他都不接受;这样的人,一方面一旦遇到劳苦和屈辱,他们根本就不愿要官府的俸禄,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见利不动心的人,即使国君再厚赏,他们也不可能接受。第二类就是那些临危不惧的人,这类人即使国君再怎么重罚他们,那也不能镇服他,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不服从命令的人。上述这十二个人,他们有的隐居而死在山洞里,有的枯槁而死在荒野上,有的在深山里饿死,有的投水自尽。这样的人,就连古代的圣王都不能让他们做臣,何况当今之世,又能用他们派上何用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