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妈妈想做你永远的朋友--读《亲爱的安德烈》

(2009-02-15 23:13:38)
标签:

育儿

读书

分类: 好书点评

孩子,妈妈想做你永远的朋友--读《亲爱的安德烈》 孩子,妈妈想做你永远的朋友--读《亲爱的安德烈》

文 / YY妈妈,玲玲

我以前读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很喜欢,她的笔法很细腻,观点和视角也很独到。比如,其中有一节《终于嫁给了王子》谈到一些经典的童话中很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小红帽》里,把大灰狼打死了,还要开膛破肚;比如《白雪公主》里,皇后用各种可怕的方法要害死白雪公主,那些具体描写真是很恐怖;还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女仆用热油把藏在39个皮袋里的强盗一一烫死……龙应台觉得所有这些都太让人心惊肉跳了,根本不适合小孩子。还有,《灰姑娘》的故事,似乎暗示嫁给王子,从而过上幸福生活是孩子最高的生活目标……

这些我以前并没有仔细思考过,看了她的想法觉得很新鲜,也很赞同。这本书我读了不只一遍,书中叙述的都是龙应台的两个孩子小时候的事情,很多地方,多很引人思考。

 

最近我又读了龙应台的新作《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写的是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长大之后的故事,是关于亲子沟通的。书中包括了35封他们母子间的书信,还附上了一些读者来信。读起来和《孩子你慢慢来》还不相同,也很有意思。有些话给我的印象很深。


比如,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真是非常赞同,这也是我给女儿提建议时的前提。


再比如,关于亚洲家长对长大的孩子的不放手,不论孩子长多大、多有成就,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小孩子,这和西方父母在做法上的不同之处。这让我也很有感触,想起我自己的妈妈,她现在还常常为我和妹妹担心,我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给妈妈,如果有几天不打电话她就会担心,会打来电话反反复复地叮咛,天冷了,要注意……要来台风了,要注意……真是非常非常的细心。同时,我也会想起我的女儿,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已经开始抱怨我总是重复同样的要求,太唠叨了。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注意女儿的自由空间、女儿自己决定事情的权利,可是,我是不是没有注意到她已经开始长大了?她长大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孩子,妈妈想做你永远的朋友,妈妈很想用心地和你沟通,希望自己做得适度,希望我的爱能给你力量而不是打扰;妈妈希望你成为独立的人,幸福地生活,而不是总也长不大的孩子,可是……


还有,书中提到《音乐之声》,The Sounds of Music,龙应台很喜欢这个电影,很想知道孩子们对同名音乐剧的感觉,但是,没有想到,几位有德国和奥地利血统的孩子根本没有听说过《音乐之声》,而且也完全不喜欢,并且坚持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退场了。孩子们还说《雪绒花》并不是奥地利民歌,而是美国百老汇创作的歌曲,这真让我惊讶。但当我看到下面几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你想想看,把扮演中国人的演员放到舞台上,让他们戴上斗笠,画上两撇山羊胡子,裤管卷起来,站在水稻田里,然后,让他们站在那里唱美国人听起来貌似中国歌的ching-chang-chong,请问你能不能连看两个小时这样的表演?你保证中场不离席?”——原来是这样的,我还真没有想到。


书中附上的一些龙应台的小儿子菲利普的文字也很有意思,很值得读,还有一些读者来信,看得出那读者也很有水平的,写得也很精辟。


唯一的小小的遗憾是书中有一些文字的政治色彩,我不是党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妈妈,我不知道为什么,那让我觉得有些假,感觉是富足的有闲阶层的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在议论贫穷的人们的事情,龙应台是台湾农民的女儿,是的,她曾经贫穷,但是,她真的了解香港平民的生活和希望吗?我有些怀疑。不过,好在书中这样的地方极少。


不过,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