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恋恋喀纳斯(旧日足迹之四)

(2007-05-19 13:32:25)
标签:

新疆

喀纳斯

《人民画报》

旅游

分类: 且来读图
  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向北,再向北。
  看过了星星点点的棉花还未收尽的棉田,看过了大片大片依然绿意盎然的葡萄园,看过了黑白褐三色珠线一般穿过公路的羊群,看过了一眼望不到边的“磕头机”在辛勤工作的克拉玛依油田,也看过了碎石满地植被低矮、大风起时竟不见草动只闻车窗车顶刷刷呼呼哗哗之声的戈壁滩……
  经过13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赶到了布尔津。心仪已久的喀纳斯,离布尔津县城还有150公里,但感觉已经很近啦。
  一轮明月在前方的山上升起。毕竟是中秋,寒夜中的月亮显得格外圆,格外大,月色也分外皎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是这么说的,但我心里明白,今晚的月亮,是出自阿勒泰山,在新疆的最北端。
恋恋喀纳斯(旧日足迹之四)
                                                  (摄影/李学亮)
    次日进山,到了驻地放下行李,坐上在各个景点之间往返的免费中巴,直奔上游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是蒙古语,它的意思,有人说是“峡谷中的湖”,也有人说是“美丽富庶、神秘莫测的地方”。我看两者合并,说喀纳斯倒是形神兼备——它是一个隐藏在阿勒泰深山峡谷中的湖泊,由古冰川强烈运动阻塞山谷积水而成;它的美丽,早经争先恐后的摄影师用照片证明;它的神秘,也伴着“喀纳斯水怪”的“深湖魅影”广为人知。
  但我眼前的喀纳斯湖,湖面开阔平静,并无传说中的水怪出现。阳光把湖水分为两色,一半湛蓝,一半碧绿。我们所到正好是湖面收窄之处,大大小小许多石块横在湖中,水激石隙,但见雪白的浪花翻滚;湍急的水流从大石块上跌落,还形成了不少微型瀑布,煞是壮观。

  湖边的树,天生成一幅幅色彩斑驳的油画。墨绿的大概是松树;秋风中那一团团仿似透明的黄叶在围着笔直洁白的树干摇曳生姿的,应该是桦树了。
  一排排、一丛丛的树,给山脚水边镶上了漂亮的裙裾。山腰之上,有的地方披着薄薄一层雪,有的地方就裸露着黄褐色的肌肤——这里已是深秋,高山草甸花谢草枯,应该就是这个颜色了。而山巅银光闪烁,那是现代冰川的身影。
  阳光就在这水、这树、这山上跳跃。
  我就在其中流连。
  可能因为没有登上喀纳斯湖边的制高点观鱼亭去俯瞰,它并不像以往在照片上看到的那样,有种摄人心魄的美。但在水边信步,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那么纯净,那么自然,让人不由得气定神闲起来。
  
  傍晚,6点半,回到驻地。是景区内的一个小度假村,有十几个蒙古包,几间小木屋。
  阳光依然很灿烂,照在身上脸上,暖暖的,也照着那些白色的小蒙古包,照着院子中间的篝火场。但是不一会儿,阳光已经离开了我们,退到山上去了。光线在半山腰整整齐齐地切割出两大片色块——上面是耀眼的黄色,下面是沉沉的绿褐色。整个驻地笼在淡蓝色的阴影中。
  晚饭前有人建议我去租大衣,我依言去了,但心下还颇不以为然——下午在湖边,还隐隐出汗呢,能冷到哪里去?可就在饭后,北京时间9点,相当于这里7点钟的样子,寒气已经四面来袭,无孔不入了。
  蒙古包里也是呵气成冰。虽有自来水,但水是彻骨冰凉。兑着热水马马虎虎洗漱完毕,两手已冻得通红,脚也有点麻木了。只把外套脱了,和20块钱租来的棉大衣一起压在被子上——还是冷得缩成了一团。

  好不容易到了早晨,我穿上棉大衣,带上棉手套,围上棉围巾,“全副暖装”走出蒙古包——哦,空气真当得起清冽二字!对面山上,黄色的树顶着朝阳,白色的雪映着蓝天;而山脚下的木屋顶上,淡蓝浅灰的炊烟正闲闲地、缓缓地飘过,渐渐将整个山麓裹进轻柔的薄纱之中;忽然听到几声狗吠,只见一只黑狗跑过铺着白霜的院子,在中间停住,威严地巡视一番,面向着木屋坐下了——唔,能看到这幅天开图画,也不枉昨夜苦苦挨过零下14度了!
恋恋喀纳斯(旧日足迹之四)
                                                  (摄影/李学亮)
    吃过早饭,又坐上开往下游的中巴,去探访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从大湖流出的喀纳斯河在山谷中奔流,又因地势曲折而聚成一个个小湖,世称喀纳斯河九道湾,最有名的就是这三个了。神仙湾,因晨间常有云雾缭绕恍若仙境而得名;卧龙湾的河道中央是一片不甚规则的沙洲地带,状似恐龙;而月亮湾则真的形如弯月,湖中有两块酷似脚印的小沙滩,据说是嫦娥奔月时留下的。
  在神仙湾,我下了公路,一个人往水边走去。踩在已经变黄了的草地上,脚下戚戚喳喳的,是碎冰的声音。临近河边,地上隆起一块块圆圆的土包,有点像驼峰——说是土包,其实看不见土,因为上面披着厚厚的一层草——踩上去试试,挺实在的,我就小心翼翼地踏着这些草驼峰一直走到了河边。
  可能因为现在是水浅的时候,河边有大片石滩。一川圆石,大的径可半米,小的如同鹅卵,全都圆滑可爱,可能是被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结果吧。
  这里不像刚下公路的地方,游人熙来攘往。算上我,河边不过是两三个人。有个人虽然带着相机,却并不拍照,只是静静地抱着膝坐在一块石头上。而我,也是驻足游目,闲思遐想的时间居多。
  从公路上往下看时平滑如镜、光洁似缎的湖面,在这里变成了哗哗流淌的河流。河对岸是一层一层密密匝匝的树,与喀纳斯湖边一样,黄绿褐白相间,显得质朴素雅而又不失丰赡华美之感。最让人心动的是这里的静——除了汩汩的水声和偶尔一两声鸟鸣,四周一片阒然;除了水面上的波光和偶尔掠过的鸟影,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动的。这样的静,让平常清脆动听的相机快门声都显得是多余的噪音了。
  不知过了多久,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公路上。回首方才所在之处,已完全被疏密有致的树丛遮住,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丝带般的蓝色水流在枝叶间蜿蜒,隐现。
  
  我们在这些河湾上上下下的时候,同行者中有人租车去了西距喀纳斯湖30公里,号称“西北第一村”的白哈巴。回来之后,他们个个面带喜色,赞不绝口。说白哈巴村那些以放牧、狩猎为生的图瓦人淳朴好客,热情地请他们到松木砌成的尖顶木屋中喝奶茶;说那些木屋星罗棋布在沟谷中,家家木屋旁都有圆圆的、高高的牧草堆;说那些骑着牧马疾驰而过的图瓦少年笑容如何灿烂,林中的鸟儿和松鼠如何机灵不怕人,弥漫在空气中的泥土和干草的味道如何清新;说有两条清澈的小河环村流过,金灿灿的白桦林点缀其间,山村如同五彩的调色板,背衬着阿勒泰上的皑皑雪峰……啧啧,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啊!
  可惜行前未及做足功课,竟然对它一无所知。眼看就要离开喀纳斯,我是无缘去寻访这个“云间部落”了。
  但世间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何妨留下几分悬念,些许遗憾,也为以后再去新疆,再去喀纳斯,留下一个美丽的借口?
 
(发表于《人民画报》2004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