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美婺源(旧日足迹之三)

(2007-05-19 13:26:24)
标签:

《人民画报》

婺源

旅游

分类: 且来读图
   清晨,婺源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当你被此起彼伏的鸡啼唤醒,走出门去,会感到自己像在一条小河上缓缓地漂移——袅袅炊烟和四处弥漫的晨雾使整个村庄都仿佛流动了起来。满眼都是朦胧柔和且干净异常的绿色,村头水畔的一丛丛竹、一棵棵树,宛如楚楚动人的少女。偶尔有一两只狗在雾气氤氲的田间跑过,步履轻捷。不知何处传来一两声鸟鸣,听起来清亮圆润。太阳升起,原本挥之不去的雾变得若即若离,抬眼望去,它却又在远处的山谷里和密密匝匝的树林纠缠在一起。恍惚间,觉得这里或许最初是叫“雾源”吧。
  驱车在婺源穿行,风动,掀起层层绿浪。那绿自然是漫山遍野的树,古樟树的墨绿,毛竹林的薄绿,山茶树的翠绿,以及被这深深浅浅的绿色和蓝天一起渲染成碧绿的河流。峰回路转,一处处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村舍民居,就在这青山绿水中忽隐忽现。还有闪着幽微的光泽的黑色石板路,蜿蜒在错落有致的村落之间。如果你嫌这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色彩略显单调,不要紧,四五月间,在婺源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还有大片大片恣肆烂漫的黄色扑面而来,那是盛开的油菜花。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写在上晓起一堵墙壁上的五言,被认为是婺源风光的绝妙写照。可能有人心生疑窦:这本是江南常见的景致,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粉墙黛瓦……在江南都是寻常之物,为什么只有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与浙江、安徽为邻。相传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置婺源县,古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才划入江西省境。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
  交通不便的地方才有风景,婺源也不例外。无论从上饶,还是景德镇,或是安徽黄山市出发到婺源,都必须翻越苍苍茫茫的大山。群山的阻隔使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养在深闺人未识”,惟其如此,它秀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和浑朴幽雅的文化风貌才幸运地遗存至今。
  婺源是当今中国明清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县之一,徽派特色的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于城乡。这些建筑物既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又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清代的讲究繁复玲珑,雕刻注重细密精美;明代的造型雍容大方,砖雕木刻疏朗淡雅。特别是李坑、延村、晓起、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风格独特,造型典雅,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汪口俞氏宗祠、黄村经义堂等建筑气势宏伟,“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被称为“艺术殿堂”。
  在这里,文化,不是仅仅体现在古建筑上,而是像雾气一样弥漫、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婺源自古就崇尚读书,历来有“书乡”之称,自宋至清,出过有记载的士宦2600多人,蜇居乡里的寒儒世家更是不计其数。因此,供人方便的厕所,被美其名曰“舒园”;喝水的井,要冠以“廉泉”的称号;过河用的小桥,要搭成遮阳挡雨的廊桥,大一点的廊桥上,必置长凳石桌,供行人品茶弈棋;即使是在偏远的乡村,村民骨子里也透着一股儒雅与含蓄,他们门上的对联很少出现“招财进宝”等字眼,倒有不少“一派春光明五湖,万枝桃李香四海”之类妙对。还有一点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居处其中的村庄、房屋成为旅游景点,似乎并未使他们的生活发生太大的改变——当游人闯入他们的私宅,穿行于厅堂、走廊,甚至进入厨房、卧室,欣赏那无处不在的精美雕刻时,他们好像丝毫没有受到干扰,仍在若无其事地吃饭、看电视,只是在游人实在有点茫然无措的时候,抱以善意的微笑,以示欢迎。
  或许正是这古朴的民风和秀美的风光一起,构成了婺源生动和谐的整体,才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其实严格地说,婺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景点,但信步乡间,却随时随地都会有意外的收获。梯田、茶园、云雾、瀑布、古樟、石桥、竹林、水牛、老宅、溪流联翩而至,让人应接不暇。随意走进一个村子,但见远处青山含着斜阳,有人牵着牛悠然下山;枝繁叶茂的古树站在村头或桥畔,忠实地守护着宁静的家园;村姑拾级而下到溪边洗衣服,大白鹅在岸边呼呼地扇翅膀,花鸭子三三两两在水中巡游;儿童和小狗在门口玩耍,或者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陌生的游客;屋前搭着瓜棚豆架,矮墙上长满了绿苔和野草……生活在这宁静纯朴的小村里,或可称得上是“诗意地栖居”吧。
  行走在婺源,人们不仅倾倒于历史所刻画下的精妙绝伦的文化,更叹服于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山水的交融。就如汪口一家门上的对联所说:“牛耕绿野千仓满,虎啸青山万木春。”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让来自钢筋水泥丛林的游人惊叹艳羡,沉醉流连。
  婺源,就是这样偶然地积淀和保留了中国历史文化古朴淳厚的一面,依然山明水秀,依然小桥流水,依然恬淡宜人。如果有一天,你厌倦了滚滚红尘中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不妨到那里走一走,那里的素雅色彩、清新空气、虫鸣鸟语,或许能净化你的感官,熨贴你的思绪,令你疲惫的身心焕然一新。
 
(发表于《人民画报》2003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