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的寂寞

(2006-12-27 11:23:38)
分类: 拾光捡影
    这几天同事们的电脑纷纷中毒,韩文版、总编室、中文版、服饰与美容……弄得大家人人自危。昨天YJ给我传一个文件,U盘、移动硬盘是一概不敢用了,用邮箱发了附件过来,我也不敢打开,她只好贴在邮件里,我战战兢兢打开看了。
    今天要给XW传文件,他说发邮件也很危险,因为我给他传东西时他电脑里的毒也会传给我。只好把软盘给请出来了——单向的,我给他,他不必还我,应该没问题了吧?
    多年不用这东西了,插进软驱,听它嘎吱嘎吱狂响,真真恍如回到原始时代。
    软盘上竟然还存着几篇上世纪写的东西,比如这篇“也说中文的寂寞”。
    现在,中文的寂寞更见其深了。唉!
 
                  也说“中文的寂寞”
           
  电视上在介绍一部著名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位老师,正在跟孩子们讲:“李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知道李白……”然后他领着孩子们大声读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怎么回事?在搞笑吗?看那位老师的样子,不像啊。
  诗当然是好诗,但李白一生写了近千首诗,好诗也有几百首,他没有必要冒领别人的诗呀。
  就算是编剧一不小心搞错了,还有导演呢,还有演员呢,拍摄现场还有不少的工作人员呢,都没发现这不是李白的诗吗?
  越想越觉得这是在拿那位老师“开涮”。但剧中那位老师一脸严肃,孩子们衣衫褴褛,教室昏暗破败,朗朗的读书声洒满旷野,本来很有一种崇高的意味,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搞笑。
  真让人纳闷。
  不久又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中文的寂寞》。作者感叹道(大意):就是中文学得很好的老外,也很难理解汉语中的成语,更别说领略唐诗宋词的神韵了。比如说,李商隐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被一位著名的外国诗人翻译成……(英语译诗略),读着这种淡而无味的译诗,又怎么能理解李商隐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呢?……
  我实在读不下去了,对着报纸上那位作者的名字忿忿说道:“老兄,请你先弄弄清楚,这‘采菊东篱下’的究竟是谁!”
  这才是“中文的寂寞”!不是老外,而是我们自己,对我们的中文越来越生疏,越来越不懂了。
  也许你要说,别钻牛角尖了,不知道个把首诗是谁写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的中国话不是照样说得很好吗?
  真的吗?翻开报纸看一看,有多少像“精彩纷呈”这样似是而非的词一再出现在大标题里?再打开电视听一听,虽然播音员的读音还算准确,但有多少病句从他们的嘴中蹦出来?
  如今还有谁“熟读唐诗三百首”?TOFEL、GRE、《走遍美国》、《疯狂英语》已经让人忙得晕头转向了。哪个大学生没有大大小小好几本英汉、英英词典,他们又有几个买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我并不反对学英语,而且我本人也在孜孜不倦地学英语。无论是把它作为一门学问、一种爱好来“嚼”,还是把它当成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来“啃”,都无可厚非。我只是想说:可别学了英语,忘了中文——她毕竟是我们的母语。
  也许你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但有报道说,很多理科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理科生出国留学的可能性更大),汉语表达能力却很差,学术论文写得不是文理不通,就是辞不达意。还有那些翻译家们,有本事把一本畅销书翻成个非驴非马的东西,让人看了以后对原著者的写作水平和自己的理解能力都深感怀疑。
  其实最令人感到“寂寞”的,还不是人们对唐诗宋词的淡忘,而恰恰是大家对现代汉语的漠视。唐诗宋词固然是我们的骄傲,它们被当成一堆“故纸”丢进垃圾堆里,固然十分可悲,但如果我们已经创造出足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的现代汉语,那也还情有可原。唐宋人写诗写词,用的也不是“古代汉语”(比如先秦两汉时的古文),很多流传至今的好诗妙词,当时是被谱了曲广为传唱的,相当于那时的流行歌曲,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不是“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像是在算帐),就是“你是一个好人,一看就有颗好心”(像是在相面),哪一句能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当作诗来读?
  唐诗宋词忘掉了,现代汉语又不屑一学,结果是我们的话语、文章还有流行歌曲都变得平淡乏味,毫无诗意,甚至充满了错词、病句。更可怕的是,人们对此熟视无睹。
  等到有一天,某个仰慕我们古老文化的“老外”拿着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来向我们请教,我们却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我们根本拿不出优美、深刻的现代汉语来和人家“交流”,那时候,中文才真是陷入深不见底的寂寞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