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话,尽管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来了

(2018-05-09 15:30:14)
标签:

体育

分类: 体育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3500319298/0

 

男团9连胜,女团4连胜,这一切都不过是中国乒乓球在度过了前半年的凄惶无序状态之后再次复制的数据。和赛场上一个个的3比0相比,其实我们更关注的是日本的德国等国家队员流畅地用中文交流的画面。这些镜头很富有象征意义,那就是中国乒乓球作为具有垄断性优势和巨大推动力的国家,具备了巨大的向心力。

尽管这种巨大辐射面和向心力,直到最近才姗姗来迟被宣告。

据媒体报道,国际乒联大会一年举行一次,中文被列为国际乒联官方语言之一,是本次世乒赛前第一项投票表决的议程。结果,参会的200余各国家和地区协会代表,几乎以全票通过了这项决议。此举也意味着,以后国际乒联的所有文件以及官方场合,将以英文和中文的形式出现。

在为国乒国际化战略终于迈出破冰之旅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球迷和专业人士也为其中传递出的一些信号感到费解:

第一,为什么迟到这么久?此前国际乒联官方语言已经有6种之多,除了英语、法语和德语这3种国际上通用语言之外,连俄语、西班牙语,甚至连阿拉伯语都是。如果我们摒弃掉不尊重其他国家语言的狭隘认知,这迟迟来到的官方语言,是否和中国一直以来在世界乒坛的支配地位不符?

第二,为什么提交提案的,是中国香港乒协,而不是中国乒协?尽管坊间给出的解释是避免授人以柄,毕竟二者血浓于水。但这恰恰让我们感觉到一丝不正常:在国际领域说中国话,难道不是属于我们的正常权益诉求吗?强大的中国乒协,难道和国际乒联的沟通到了需要这种曲线救国的地步?

第三,为什么还是预计?据报道,预计国际乒联今后签发的文件和材料将提供中文版本。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提法中,国际乒联的态度值得品味。

中国之于乒乓,我想这是任何一个体育人闭着眼睛都能做出判断的判断题。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乒乓球从事群体(保守估计有3000万,相当于韩国人口总和);世界上最多的球迷群体(观看世乒赛中有9成是中国球迷,中文社交平台的数据是其他所有语种的综合);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体系,最强大的明星群体(从蔡振华到邓亚萍,从刘国梁到马龙,中国人几乎垄断了这个项目的所有金牌数),最强大的职业联赛等。就连中国乒乓球队的海外教练,也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输出群体。更不用说在大大小小比赛中,中国赞助商和转播商的星罗棋布。可以说,无中国,不乒乓。没有中国球迷所奠定的坚实基座,可能这项运动将不那么牢固。

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国际乒联,想必对这些基本的数据工作烂熟于心。不过在他们具体做出决策,尤其是涉及到新规出台的时候,最终选择的无一不是在削弱中国队的实力?从两面异色、限制颗粒、限制遮挡发球到改分制(21分到11分)、改球大小、改胶水等,就连奥运会这种级别的赛事,也出台了单项一支国家队只能有两个球员在半区的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国乒不可能在包揽前三了。

一系列规则的背后,遏制中国强大,让比赛更有悬念,自然是最普遍的解释。但如果一家独大是遏制的借口,那为何同样被尊为梦之队的美国男篮,就没有遭到国际篮球的遏制?国际乒联为什么不换一种思路,将影响力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纳入进来?其傲慢与矛盾的心态,自从徐寅生1999年卸任国际乒联主席以来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中国乒乓球发展的最高决策和推广机构的中国乒协,是否也存在着国际话语权的缺失,以及一心以竞技为根本,忽略市场化,国际化步骤的策略性失败?因为一次次在竞技领域的近乎垄断性成就,让中国方面在傲娇的现状面前裹步不前,而在国际性的步伐中,这种潜意识甚至转化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由于庞大的人口底蕴,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中国总能一次次在国际规则面前化险为夷,将自己的优势扩大,直到独步天下。这种局面也让中国方面更加确信:反正不管你怎么为难我们,我们总是能最后胜之。这种消极心理,甚至体现在国际乒乓球的活动中,国际乒联曾点名批评了中国队员不说英语等问题。体现在联赛发展领域,号称乒乓球的NBA的中国联赛,在是否引入外援,引入何种等级外援时总是游移不定。这一点,在奥运年时显得尤为明显。

我们的决策机构,有没有抓住这些宝贵的发展机会,做一些国际故事的简述,文化规则的制定,多主动的进行一些交流(2018年平昌冬奥会前的韩国短道队,在前一年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大量引入国际裁判,这也导致这个队伍对于规则更加熟悉,对项目文化有了更多理解。)以及赛事创新工作?(这一点,刘国梁时期曾在任上进行了很多拓展,可惜最终无疾而终。)是否利用我们的团队优势,宝贵的改革局面,将乒乓球这项运动向更亲民,更国际化的方面发展(此前有一些少儿乒乓的赛台、技术和设备等触屏)?

一方面发展到极致的金牌战略,一方面推行自以为是的所谓“养狼计划”等项目推进,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提法背后,是中国和国际沟通平台的缺失,是现代运动价值观的错位,是对国际领域讲故事能力的缺失,更是对项目未来发展预判缺乏敏锐的洞察。这方面也导致明明是不可或缺的双方,关系却滑行的越来越远。

好在不管哪方面的原因,中国话进入到国际乒联体系,尽管是一次迟到的纠错,尽管还只是预计,但对中国乒乓球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有趣的是,在宣布这一提议的时候,国际乒联并没有称是因为中国队的彪炳成绩,而是说因为中国在推广乒乓球方面作了巨大贡献。

中国乒乓球界理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改革的这一大局,将乒乓球推向国际,将我们的赛事体系,训练体系,文化体系渗透到国际的每个领域。以中国在世界的先进统治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队伍加入到追随者的行列。

中国强,则世界乒乓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