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分类: 体育 |
和赛场上的跌宕起伏相比,这场“比赛”少了一些悬念,以至于举起与北京奥运会金牌同样质地(以昆仑玉作为基座)的MVP奖杯时,李娜开玩笑说:“大家可能看到这个冠名评选时,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李娜。”事实上,这个奖项的评选已持续两年,而今年也是从9月份就开始火热启动,吸引了共计20多万名网友参与其中。我记得自己也参与了投票环节,并获得了短信提示,确实是一次很有影响力的评选。
要知道,网球与足球、篮球等一样,都是当今世界影响力很大、商业价值很高、运作很成熟的主流职业体育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娜正在以一己之力,引导着中国网球向深层次发展。作为法网冠军,李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了这项运动,并来到中网这个现实的课堂。在中网,李娜保持着超高的人气——每一次她的训练场地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每一次精彩得分都会得到如雷的掌声,每一次比赛都能保证上座率(2012年中网赛场,李娜和莎拉波娃的半决赛上座率更是达到了95%)。
良好的票房,也促进了中网赞助格局的改善。今年的中网,首次实现1个首席赞助商、2个钻石赞助商和8个白金赞助商的满额商业结构。这在国内的赛事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的,如果说中网是中国网球赛事在国际上的代表符号,那么李娜则是日益壮大的中网公开赛最时尚、最生动的代言人。
除了像姚明一样深受国外媒体喜爱、向西方输出价值观,她自觉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她已当了多年更衣室朋友的北京导游了。从世界排名第二的扬科维奇,到斯洛伐克美女汉图楚娃,前美网冠军库兹涅佐娃,再到如今的莎拉波娃,来北京后都想到一个人——李娜。
在目前中网赛事组织尚待完善、网球文化有待提高)的情景下,李娜的聚合作用显得尤为关键。说她已经成为中网乃至中国网球新的生产力,正在改变着中国体育的基本样态,也毫不过分。
这个样态的大背景,是以奥运会为导向的综合性赛事逐渐失去吸引力,而CBA、中超等职业赛事尚待成熟,一些超级明星,就成为主宰赛事的核心力量。回归的易建联之于CBA,孙杨之于游泳、林丹之于羽毛球,个人对专项赛事的投射作用无人能比。
这方面还可以举出反面的例子。在刘翔远离国内赛场后,一些火热的田径赛事已门可罗雀。而当年人气很盛的跳水赛事,也随着郭晶晶嫁入豪门,面临观众席和媒体的双重冷场。那种让人血脉贲张的场面,已经久违了。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公众选择的多元化,体育必然要摆脱金牌为唯一导向的价值观(尽管目前尚难做到),而体育明星,也必然摆脱崇高和他赋的使命感,离开庙堂,走向民间,走向琐碎,走向消费,走向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