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让“加班死”吞噬青春?
(2013-05-16 07:09:0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时评 |
花样的年华还没盛开就已经凋谢了,除了留给世人叹息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对“加班死”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事实上,大家对“加班死”并不陌生,类似这样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2003年厦门戴尔公司25岁员工郑杰加班时突然倒地,50多天后因胃癌死亡;2005年30岁的民工何春梅在通宵加班、准备去买早餐时突然晕倒,送医院抢救时不治身亡;2006年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女工甘红英连续四天,累计加班逾22小时,不幸猝死;2011年北京23岁女孩方言生前长期加班、熬夜,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在职场的人们,为了完成公司的任务,为了升职,为了生活,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加班。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身体健康状态每况日下,而这并不仅仅局限于职场,整个社会的形式也大都如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在企业上班,抑或是创业一族,很多人都是过着明显“有工作、没生活”的状态。为了家庭、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青春,换取生存的“资本”,由此也陷入了一个“年轻拼命赚钱,老来用钱买命”的恶性循环,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35岁到49岁的成年人中,有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8%;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有1.6亿人患有高血脂;有2.6亿人超重或肥胖。也就是说,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生活的压力增大了,我们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更加严重了。
不可否认,一些部门和企业为了达到效率最大化,频频让所属人员加班,加班,再加班。工作本属来之不易,于是乎,很多人面临是要工作还是要健康的选择,面临是要生存还是要“过劳”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为了升职,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没日没夜地加班,为了成就事业,不得不牺牲家庭和自己的身体。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逼仄的环境让“加班死”频频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
当前,中国梦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普通大众来说,一个简单的梦想就是提高生活的质量。在笔者看来,“加班死”既拷问青春年华在何处盛开,又拷问现有的劳动保护制度。一方面,逼仄的劳动保护环境要改变,另一方面,个体的生活姿态也要修正,多爱惜自己的身体,多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过滤”“加班死”,才能为中国梦提升生活品质。